通海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一)野生食用菌分布及产业情况 通海县全县国土总面积721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2952.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7.99%。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属中亚热带湿润凉冬高原季风气候,年温差小而昼夜温差相对较大,植被状况好,森林面积大,气候特征非常适宜野生食用菌的生长,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是野生菌多产地区。长期以来,广大群众有采摘、出售、食用野生菌的习惯。每年野生菌大量上市时,野生菌都会成为每家每户餐桌上的一道美味,或通过加工保鲜等手段等过了节令再拿出来食用,一年四季都食用野生菌。餐饮行业在野生菌上市时,大量收购加工储存后慢慢销售。因此,每到野生食用菌上市时,商贩从墨江、建水、石屏、华宁、峨山、江川等地收购供给通海。同时,通海本地野生菌也会由商贩收购销往玉溪、昆明等地。 通海县的野生食用菌,主要分布在4镇3乡2街道办65个村的山林里,主要品种有:见手青、牛肝菌、干巴菌、鸡枞、青头菌、黄癞头、鸡油菌、铜绿菌、松茸、北风菌、扫把菌等,采集林下资源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之一。同时,还带动了许多农户参与野生食用菌加工、流通而走上致富路。2020年产量达206吨(含外地运来通海销售的),产值1846.2万元;2021年1至7月产量达130吨(含外地运来通海销售的),产值1200万元。2021年6月以来,在通海县供销社的帮扶、引导和指导下,通海县河西镇河西社区、改水沟村、里山乡中铺村、杨广镇兴义村等下辖6个村民小组推行了承包山林拾菌项目工作,共承包山林7000余亩,每年增加集体收入77万余元,打破集体经济为零的历史,迈出了盘活集体资源、增加集体收入的第一步,同时野生菌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也走出可喜的一步。 (二)人工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县人工食用菌栽培起步较早,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历史,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发展壮大。通海县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摸索种植食用菌,当时种植的品种单一,后来慢慢发展有香菇、双孢蘑菇、鸡腿菇、茶树菇、金针菇、姬松茸等品种,当初的两三户种植带动身边农户的种植,鼎盛时期达上百户,占据本县的绝大部分市场,部分还销往县外、省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上世纪90年代初,由企业牵头成立了通海县食用菌开发中心,从试验、示范、推广、指导群众生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通海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后,蔬菜、花卉、畜禽养殖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食用菌产业比较效益下滑,组织化程度降低,种植规模逐渐萎缩,目前通海县种植人工食用菌的农户不超过20户,并且有的农户还是间隙式生产,呈现出“小、散、弱”的特点。农户采用传统的小作坊种植模式和生产工艺,规模小、产量低,2020年人工食用菌产量497吨,产值1211.6万元;2021年1至7月人工食用菌产量226吨,产值738万元。虽经多方努力,但终因各种原因,或比较效益不高,或群众积极性不高,或资源不足等等,收效甚微。在此情况下,采取何种措施,通过何种途径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成为我们眼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三)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2013年1月5 日,通海县第一家产供销一体化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通海县昌盛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首批入社成员14户,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品种有平菇、香菇、金针菇等,产值近100万元,目前已歇业。2013年至2021年,我县先后成立了10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达400多户,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但目前只5个专业合作社还在运作,主要从事天麻、羊肚菌种植。 二、当前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人工食用菌种植工艺相对落后,缺乏统一的管理组织 通海县人工食用菌的种植设备比较简陋,大多为农户自己搭棚种植,工艺相对落后,没有现代化、工业化的种植设备。在食用菌的种植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组织,大多为自发性,种植相对分散,没有稳定的专业团队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种植模式,规模较小,产量不高,经济效益相比较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通海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发展起步较晚,规模小,难以承载做大食用菌产业的重任,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思想保守。仍然是走传统的经营之路,推行小作坊式的运作模式,依靠自我的原始积累。面对群众高涨的积极性,由于缺乏专业销售人才和销售渠道,专业合作社不敢包销产品,短期内无法做大做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专业合作社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在目前产量少、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没有多少风险,一旦生产达到一定规模,没有固定销售渠道、健全的营销网络,就难以规避市场风险,就很难把专业合作社做大,把产业做强。专业合作社就不能完全履行其职能,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就起不到协调、指导的作用。 (三)农民掌握信息滞后,品种单一,质量不高 通海县农户多数是在自家种植,很少跟外界沟通了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有关信息,对市场信息掌握不灵,新品种推广速度较慢,不能够及时更新品种,种植存在跟风现象,产品品种比较单一,导致市场受限,难以满足多样性需要,农户所得利益不高。从现在生产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户仍是庭院栽培,相当一部分农户因陋就简,利用废旧房屋、猪舍等发展生产,一部分农户栽培技术不熟练,技术标准不一,导致同一菌种,质量差别却很大。 (四)缺乏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 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是依靠企业运作发展起来的,但目前没有发展壮大,瓶颈也在龙头企业,以前的食用菌开发中心已消失多年,目前没有一家食用菌深加工企业。现在通海县都是农户种植为主,自产自销,采用的仍是最传统的工艺做法,大多数仍处于最初级的鲜菇直接销售,缺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没有产品出口权,产品附加值低,缺乏产业链。 (五)“包山菌”没有形成气候,广阔林地没有发挥出最大效益 我县林地广阔,野生菌资源丰富。我们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地处秀山自然保护区等种种原因,山林大多数没有承包,群众随意进入采摘,破坏了野生菌的生长环境,野生菌尚处于“破坏性”采摘。林地资源、野生菌资源没有处于合理的开发利用状态,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下一步打算 食用菌产业是惠及民生、惠及农民的好产业,是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在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民致富、构建和谐社会、乡村振兴中将大有可为。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决策部署,加快我县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将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措施任务: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促进产业规模提档升级。普及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知识,采取“保育促繁”、“包山养菌”等方式开展管护育菌。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大讲食用菌的市场前景和产业优势,掀起新一轮发展食用菌的热潮,力争2025年全县食用菌总产值达到亿元以上。 二是进一步优化食用菌品种结构。大力推广羊肚菌种植技术,采取培训、现场指导等措施,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珍稀优质品种产量,达到占总产量的40%;扩大竹下、林下天麻的种植规模,提高单产,提升品质。 三是加大科技的推广力度。大力扶持菌种生产、研发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加快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进步对食用菌增长的贡献率。 四是进一步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积极争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五是大力发展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组织。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种植技术、统一品牌 、统一销售产品,为我县的食用菌规模化生产、加工、销售迈出新的一步。 六是继续引导村组走“包山菌”的发展之路。处理好林地资源、野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提高野生菌的品质和产量,同时也增加集体的经济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