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目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 据《通海县志》记载:通海高台明代从江南传入,清代中期兴起,到民国时期,通海县分别有县城、河西、七街、杨广四个高台会。通海高台是可移动的舞台艺术,是一个戏剧或故事的浓缩体。高台一般以一个1—2米见方的木抬架和一根3米左右的特制弯曲铁杆为主干。其制作以戏剧、故事为题材,按需要将铁杆巧妙地装饰成龙、蛇、鸟、鱼等动物或云、树、石等景物,同时将扮演各种喜剧人物角色的儿童,分层次设座于上,再用服装道具巧妙掩饰。扮演的小孩好像是站在云、树、龙、蛇、兽、鱼、鸟之上,或坐卧于宫、院、器物之中,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具有“高、险、奇”之特点。2011年,通海高台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 通海洞泾音乐兴起于元代,创立于明朝初年,兴盛于明末至清朝。明朝的万历年间,大音韵学家和音乐理论家葛中选创建组织了名为“雅乐社”的古乐团体,所著《泰律》一书被同辈称为“千古不传之迹”。清康熙晚期至乾隆年间,通海的洞泾班最早为“朝山会”,之后是“桂香会”,曾有“冠冕南州”之誉称。清同治、光绪至民国时期,又先后出现了五圣会、同文会、圣文学、振文学、兴文学、崇圣学、妙善学等十多个洞泾会乐社组织,一些乡镇也有若干类似组织。妙善学是云南第一个女子洞经乐社。2008年,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者湾书画之乡 一个四千人的小村庄,数十年坚持以文化立村、文化育人、文化陶冶情操、文化发展产业,创全市第一家村办文艺刊物之首,成立全县第一个村级书画协会,2006年者湾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公布为“者湾书画之乡”。 高跷舞狮 高跷舞狮把舞狮子与踩高跷结合在一起,以“高、奇、险”著名,是一项民间极具观赏性的表演技艺。在通海县四街镇大营村委会石板沟村,高跷舞狮这一表演技艺传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2013年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滇南石狮 滇南石狮的特征是狮子的眼球特别突出,面和嘴呈荷叶形。狮子的形象憨态可掬,体态丰满而不失灵动,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有的雄狮口中雕出一个既能滚动又无法掏出的石球,脚下踩一石球;有的雌狮一脚下有一幼狮,有的腹下和颈下、脚下有小狮子嬉闹。小狮多的有 5 只,寓意五子登科,人丁兴旺。滇南石狮一般为半蹲式,一雄一雌,成双成对,而且雌雄狮转头相望。 明清以来,滇中南不少精美的石狮和其他石雕作品都出自通海石雕师傅之手,其中以河西镇谭家营、解家营、石山嘴村知名度为高。滇南石狮工艺复杂,身体结构较难掌握,需要有很高的雕刻技巧。2013年11月,通海滇南石狮入选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统木雕建筑维修和营造技艺 传统木构建筑维修和营造技艺是集大木作、小木作、石作、泥作、油饰彩绘等技艺为一体的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建造。经宋、元、明、清,到如今的21世纪,通海工匠的手艺在通海、红河、玉溪、普洱等滇南地区广为流传,通海成为了传统木构建筑维修和营造技艺的主要传承地。传统木构建筑维修和营造技艺是通海祖辈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重要技艺,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等。 2022年,传统木构建筑维修和营造技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通海银饰锻制技艺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据《通海县志》记载,清代中期,县内即有制作银饰的工匠。民国时期,县城的银楼、店铺已发展到十多家。1980年1月,成立通海民族银饰制品厂,通海银饰传统加工工艺得以传承发展。 现代匠人在传承通海传统的摇头狮子、百家锁,以及少数民族银饰品银腰带等工艺上,不断将新技术融入传统工艺,开发现代时尚饰品、餐具、摆件等特色商品,共计500多个品种2000多种花色式样,产品远销国内外。 2022年,通海银饰锻制技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面食及糕点制作技艺(豆沫糖制作技艺)通海豆沫糖制作技艺,传承历史悠久。据《通海县志》记载,清光绪初年,河西县城饶四家制作的豆沫糖已小有名气,通海孔宪瑜师承其制作技艺,做豆沫糖在县城出售。民国后期,制作商号已发展到10余家,产品畅销省内外。 2022年,传统面食及糕点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