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43295万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全市低0.6个百分点,排名全市第七位;两年平均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8343万元,同比增长7.5%,两年平均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502371万元,同比增长5.3%,两年平均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1142581万元,同比增长10.1%,两年平均增长7.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3:25.5:59.1调整为15.4:25.9:58.8。三次产业拉动GDP增长分别为1.1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 一、全年经济运行特点 (一)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烤烟生产扭负为正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8047万元,同比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7.5%。 从行业看,农业(种植业)产值322848万元,增长11.8%,其中烤烟产值实现五年以来首次正增长;林业产值1731万元,下降3.9%;畜牧业产值141086万元,增长4.5%;渔业产值2232万元,下降0.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150万元,增长0.4%。 从主要产品看,粮食产量2840万公斤,增长8.8%;蔬菜产量89824万公斤,增长2.2%;烤烟产量708万公斤,增长4.7%;生猪出栏112100头,增长4.4%;家禽出栏789万只,增长8.1%;肉蛋奶产量6659万公斤,增长2.8%。 (二)工业经济支撑作用突出,金属制品业增长迅猛 全县工业增加值424697万元,增长12.1%,两年平均增长9.0%,占生产总值比重21.9%,拉动生产总值增长2.5个百分点,拉动作用均高于其他行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8%,两年平均增长12.2%。 从门类看,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累计增长39.6%。 从主要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6.4%,黑色金属冶炼和延压加工业增长20.2%,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复制业下降14.4%,金属制品业增长196.9%。 从企业经济效益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19432万元,同比增长27.7%,两年平均增长12.2%;实现利税总额46946万元,同比增长4.2%,两年平均增长20.2%,其中,利润总额31393万元,同比增长18.9%,两年平均增长6.9%。 (三)建筑业断崖式下跌 全县建筑业增加值78499万元,同比下降19.4%,两年平均下降7.8%。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209864万元,同比下降27.2%,两年平均下降11.3%,分别低于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48、47.9、46.1个百分点。 (四)市场消费稳定恢复,批零住餐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7990万元,同比增长12.8%,两年平均增长4.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完成消费品零售额388107万元,增长13.8%;乡村市场完成消费品零售额409883万元,增长11.9%。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278236万元,同比增长12.9%;商品零售519754万元,同比增长12.7%。 全县批发业销售额1620061万元,同比增长22.7%,两年平均增长11.3%;零售业销售额680540万元,同比增长21.1%,两年平均增长2.7%;住宿业营业额10087万元,同比增长25.3%,两年平均增长3.9%;餐饮业营业额112109万元,同比增长31.0%,两年平均增长14.6%。 (五)固定资产投资略微增长,三产投资处于主导地位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两年平均增长3.2%。 从构成看,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下降9.9%,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09.1%,工业投资增长2.3%。 从三次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两升一降”,第一产业投资下降80.2%,第二产业投资(全部为工业投资)增长2.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7%,占全县投资总量的85.5%,主导了全县的固定资产投资走势。 (六)城乡居民持续增收,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902元,同比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6.2%;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08元,同比增长11.4%,两年平均增长9.1%。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2.2:1缩小到2.1:1。 (七)财政收支“一增一减”,存贷比例逐渐扩大 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4803万元,同比增长8.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5198万元,增长13.6%;非税收入完成9605万元,同比下降6.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80005万元,同比下降4.7%。 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775211万元,同比增长3.7%,比年初增加63214万元,其中住户存款1489492万元,增长9.0%,比年初增加122959万元。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174470万元,同比增长11.5%,比年初增加120880万元。存贷比66.2%,比上年增加4.7个百分点。 (八)生产要素保障稳定,能耗“双控”凸显成效 全县全社会用电量96212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2009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4.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2.1%;第二产业用电量59881万千瓦时,同比下降2.8%,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2.2%;第三产业用电量18569万千瓦时,同比增长8.9%,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19.3%;居民用电量15753万千瓦时,同比增长6.3%,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16.4%。 二、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行业结构不合理。一是规上工业中,钢铁行业比重过大。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数的30%,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7.7%,然而传统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结构升级缓慢,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不够,造成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动滞后于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产品过剩与短缺并存。二是建筑业中,行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房屋建筑业,随着近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及新农村建设的回落而趋于饱和,增长空间有限,而投资增长较快的基础设施领域极少涉及。三是餐饮业中,限上餐饮企业有法人单位1家,个体户4家,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占全县的平均比重3.6%,全县的餐饮业增速主要靠限下增速拉动。 (二)建筑业发展遭遇瓶颈期。从企业自身来看,县内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较低,多为二级和三级,无法承接资质要求高的大型建筑工程,加上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匮乏,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强。从外部环境来看,全县建筑工程款长期拖欠问题突出,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压力,降低了生产经营效益,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虽然固定资产投资保持正增长,但下半年增速持续回落。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投资规模普遍偏小,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06个,但计划总投资在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仅占全部施工项目的21.7%。二是重大项目推进缓慢,受到资金、土地等项目要素保障不到位影响,部分重大项目推进迟缓,工程建设进度慢。 三、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的建议 (一)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做好纳规纳限工作。补短板,强弱项,加大市场主体培育,优化四上企业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多部门联动,挖掘规模适合、具有发展潜力且持续性好的企业,鼓励其积极纳规入统,补充完善空白行业,形成经济增长支撑点。 (二)多措并举促进建筑业发展。一是加大企业经营管理力度,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稳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和水平,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在设备更新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生产能力。三是加大建筑人才开发培养,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建成与现代建筑施工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四是拓宽融资渠道,着力解决工程款拖欠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多方面扶持建筑业企业发展。五是由主管部门牵头,重点研究“三角债”或“多角债”的问题,努力盘活企业流动资金。 (三)全力以赴抓投资项目建设。一是推动重大项目开工,积极推动项目前期工作,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努力争取重大建设项目早日开工。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充分挖掘民间资本潜力,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项目落地,提升项目审批效率,做好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和后续环节服务,做到谋划一批、筹备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确保投资可持续发展。 (撰稿人:毕越非 审核人:师本其 签发人:李 琼 联系电话:0877-30290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