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通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通海县杞麓湖渔业发展规划和渔业捕捞控制计划(2024—2028年)》(通政办发〔2024〕38号,以下简称《规划》)。为方便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规划》内容,现解读如下: 一、《规划》出台的背景 杞麓湖生态修复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湖泊保护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湖泊保护治理有关决策部署,在治湖措施上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来一场“湖泊革命”,坚定不移推动中央和省湖泊保护治理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的重要举措。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按照“五个坚持、四个彻底转变”治湖思路和“退减调治管”五字方略,牢牢把握“水质改善是硬道理,措施有效是硬道理”要求。 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林草局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渔业的生态功能,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9〕31号文件《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第5条,开展水生生态修复细则也明确指出:发挥鱼类在生物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积极作用,实现以渔控藻、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以渔保水。杞麓湖通过人工增殖捕捞,修复水生生态系统,构建湖泊氮磷输出通道,达到减缓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优质水产品,走出一条水域生态保护和渔业生产相协调的杞麓湖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二、《规划》编制的依据(1) 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修订);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7月2日修订);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 4)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22年12月30日修订);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13年修正);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6月27日修正);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13年12月7日修订); 8) 《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国发〔2006〕9号2006年5月16日); 9)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10月7日修订);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2005年7月15日修订);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2017年3月1日修正); 12)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2016年5月30日修订);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2021年4月15日施行); 14)《“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2022年5月10日); 15)《“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2021年4月15日施行)。 (2) 国际公约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2) 《生物多样性公约》; 3)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3) 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 2) 《玉溪市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水生生物放生管理规定》(2019年12月30日) (4) 地方性法规及规章1) 《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2004年6月29日修订); 2)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21年9月29日修正); 3) 《云南省渔业条例》(2011年10月1日实施); 4) 《云南省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2021年); 5) 《云南省杞麓湖保护条例》(2024年1月1日施行); 6) 《玉溪市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渔业发展规划和捕捞控制计划 (2021-2025)》。 (5) 技术规范1) GB11607-89 渔业水质标准; 2) 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3) GF004-1986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水生监测(水环境); 4) 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5) GB/T 14581-1993 水质湖泊和水库采样技术指导; 6) HJ 494-2009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7) HJ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8) HJ/t19-199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 9) SL 167-96 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 10) SC/T 9407-2012河流漂流性鱼卵、仔鱼采样技术规范; 11) SC/T 9402-2010 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12) SC/T 9102.3-2007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第3部分:淡水; 13) SC/T 9102.4-2007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第4部分资料处理与报告; 14) SL 167-96 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 15)T/CECS 10299-2023 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的菌种鉴定规则; 16)HJ/T 415-2008 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评价导则。 (6) 文献资料1) 《内陆水域鱼类资源调查手册》(张觉民等,科学出版社,1991); 2) 《抚仙湖鱼类生物学和资源利用》(杨君兴等,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 3) 《云南鱼类志》(褚新洛等,科学出版社,1990); 4) 《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中、下)》(陈宜瑜,东佩琦等,科学出版社,1998,1999); 5) 《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鲇形目》(褚新洛等,科学出版社,1999); 6)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1年); 7)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名录》(2019年); 8) 《河流水生生物调查指南》(陈大庆,科学出版社,2014)。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编制坚持遵守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内容主要涉及规划背景、杞麓湖概况、规划依据及原则、规划目标与年限、渔业发展规划和捕捞控制计划、保障措施六方面。 (一)《规划》规划年限。2024年—2028年,主要措施为:通过增殖放流且不投饵养殖滤食性鱼类、土著鱼及底栖动物等,利用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功能,将湖泊内的有机营养物质转化成鱼类等水产品,并以水产品形式带出湖泊,减轻水体氮、磷等营养负荷。 (二)增殖放流时间。2024年12月底—2025年1月间,此段时间水温较低,鱼类应急反应较弱,有利于保障放流鱼种的质量。捕捞数量,根据前一年增殖放流量、鱼类生长情况、鱼类资源量以及杞麓湖水质情况适当调整当年捕捞种类和数量,预计2024年捕捞鲢60万尾、鳙30万尾。2025年—2028年,预计每年捕捞鲢80—90万尾,鳙50—70万尾,鲤20万尾,鲫10万尾。根据杞麓湖水环境,鲢鳙鱼种放养规格以0.2~1斤/尾为宜,鲢鳙鱼放养比例多为7:3。 (三)捕捞时间、种类及数量。捕捞适宜时间在每年10月至次年的6月间,根据杞麓湖2024年脱劣攻坚实际情况,杞麓湖生态调控2024年捕捞计划时间定为2024年12月底启动。捕捞根据2023年杞麓湖增殖放流量、苗种生长情况、杞麓湖鱼类资源量以及杞麓湖水质情况,预计2024年捕捞鲢60万尾、鳙30万尾,太湖新银鱼、红鳍原鲌等外来种应尽量控制其种群数量。2025—2028年,预计每年捕捞鲢80—90万尾,鳙50—70万尾,鲤20万尾,鲫10万尾,并根据前一年增殖放流量、鱼类生长情况、鱼类资源量以及杞麓湖水质情况适当调整当年捕捞种类和数量。 (四)捕捞方式。杞麓湖生态调控鱼类捕捞方式应为“赶拦张+活鱼集运系统”为一体的捕捞体系,通过“网目规格+人工二道筛选”实现对上岸成鱼规格的精准控制。通过“捕大放小”保证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五)水体扰动影响。“赶拦张”联合网具捕捞法不同于传统的丝网和拖网捕捞,网具在水域中下好以后,不进行拖拽拖动作业,而是利用鱼类的生活习性将水域中分散的鱼群赶向预定区域,从而进入设置的集鱼箱,通过“活鱼运输船”运输至码头。该联合网具捕捞法,具有生态风险可控性高、不对水体扰动、误捕率低、人员少、成活率高等优点。 (六)效果评估。通过对杞麓湖水生生态环境的持续监测,实时掌握其水质、沉积物营养组成、浮游生物群落、底栖动物群落、大型水生植物群落、各种放流及非放流鱼类、土著鱼类产卵场、增殖放流效果等的变动情况,通过历史数据对比研究,掌握并预测项目实施过程中水质变化趋势,根据评估结果和当年鱼类捕捞情况,适当调整下一年度的增殖放流工作计划,明确鱼类种群调控的捕捞量、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规格与数量等具体指标,实现杞麓湖生态调控目的。
相关文件:通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海县杞麓湖渔业发展规划和渔业捕捞控制计划(2024—2028年)的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