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海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来源:通海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08-09-18 15:27 点击率:23打印】【关闭


关于通海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    2008     年2     月20        在通海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通海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县十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及十七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确定的发展目标,坚持“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品牌兴县”战略。突出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城市化建设、环境保护等重点。狠抓措施落实,克服了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紧缺、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短缺、自然灾害等各种困难和问题,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一)2007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3.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10.3%,人GDP11050元,完成计划的102.5%;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10.7亿元,增23.4%,完成计划的112.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2亿元,增13.9%,完成计划的103.6%;财政总收入3386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338万元,增36.3%,完成计划的123.6%;财政总支出完成45458万元,增1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30元,增16.7%,完成计划的111%;农民人均纯收入4621元,增13.4%,完成计划的10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为3%;年末金融各项存款余额实现38.75亿元,增2.81%,完成计划的91%;各项贷款余额实现20.46亿元,增21.1%,完成计划的109.1%。县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宏观调控目标圆满完成。    

五年来,本届政府在上级党委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调研,根据通海的县情,制定了发展战略,确定了发展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2002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6%;地方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44元,年均增长8.5%;人均储蓄存款增长近1倍。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稳定。    

(二)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主要情况和特点    

1、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新成效。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落实各项优农、惠农政策,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出和效益,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完成农业总产值10.64亿元,按可比口径增5.2%,完成计划108.6 %。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6.35亿元,林业产值972万元,畜牧业产值4.06亿元,渔业产值1240万元。粮经比例为2080。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1153亩,总产2671万公斤,增0.9%。烤烟生产圆满完成任务,种植面积60677亩,收购烤烟920万公斤,收购金额12011万元,中上等烟比例达89.8%。蔬菜产业稳步发展,全县种植蔬菜20.46万亩,总产达5.52亿公斤,增3.8%。花卉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县种植花卉4975亩,增41.5%,实现产值2651万元,增37.9%。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年出栏肥猪21.47万头,家禽337万只,肉蛋奶产量达4790万公斤,增20.9%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一是实施了九龙、元山、兴义、兴蒙、解家营等八个村委会基本烟田建设项目,总投资1182万元,受益面积17441亩,受益农户8188户。二是投资1379万元,实施秀山镇、河西镇土地整治和产业化项目,受益面积10145亩。三是投资265万元,实施巴蕉、猛蚱、布家冲等14个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全县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达30余个,实现全县范围内耕地无公害认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2000人。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有序进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2、工业强县战略稳步实施。紧紧围绕“工业强县”战略目标和“小商品、大市场;小特色、大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项目推进、园区建设、节能降耗、产业配套、人才培养为重点。致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做强“食品、五金机电、彩印包装”三大支柱产业。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69.3亿元,增21.1%,其中三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56.56亿元,增24.2%,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1.6%;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18亿元,15.6% 当年投资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0个,续建和新建1000万元以上竣工的项目10个。南德公司年加工4500吨各型轻型建筑材料项目、通海县四街镇二街村五组年产1万吨高强度标准件生产线、通海县汪家富蔬菜有限公司蔬菜高功能贮存、保鲜库、云南通海汉光包装工业有限公司新建5万吨日用卫生纸生产线、云南通海方圆工贸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线材五金制品生产线、云南通海恒瑞工贸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高档耐磨件10个项目相继投产见效,为全县工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里山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59.7万元。产业集聚初见成效五金机电、彩印包装、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里山片区、纳古片区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和完善,龙头企业地位及带动作用日益突出。    

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重点抓好玉蒙铁路、杞麓湖调蓄水隧道、220KV杞麓变电站、110KV米冲变电站及重大竞争性工业投资项目、技改项目的管理工作,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7亿元,增23.4%,完成计划的113.7%。其中:(1)城镇投资6.74亿元,增22.2%;(2)房地产开发投资2.2亿元,增268.9%;(3)农村投资0.82亿元,减54%;(4)农村私人投资0.91亿元,增21.7 %2007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共35项(其中:续建项目14项,新建项目21项),完成投资7.3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8.4%。国家重点项目玉蒙铁路通海段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9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8.5%,累计完成投资4.37亿元,完成计划的54.6%,省级重点项目杞麓湖调蓄水隧道工程接近尾声。    

4、生态县建设取得新突破。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全面启动“七彩云南・通海保护行动”,以杞麓湖综合治理为中心,以工业污染防治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实施杞麓湖河流入口湿地工程和拦污工程,年拦截入湖垃圾3000 多吨,修复湖滨南岸水生植物带,有效减少了入湖污染,净化了水质,改善了湖岸景观。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农村垃圾、农业废弃物及生活废水得到有效治理。对现有企业实行监测治理,对新上项目严把准入关,否决了不符合环保审批条件的项目31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违法企业排污专项整治,实施节能减排限期治理,关闭非法炼锌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废旧物资再利用,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得到控制。    

5、旅游文化产业有新发展。以玉溪市“三湖”城市群和“五山一村”旅游线建设为契机,以巩固4A    级秀山,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快推进“山城湖”文化生态特色旅游区建设,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筹集社会资金300多万元投入秀山文庙片区景观建设,党校水景、文庙畔池、涌金寺等22个古建筑修缮和景观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古城片区完成东街,西街、文星街、北门片区景观改造,聚奎阁片区、文献里、桑园新城区开发建设顺利实施。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不断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2.34万人次,增长3.34%,实现旅游收入2.05亿元,增长1.83%    

6、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深化教育改革和创新,加大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及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免杂费的政策,“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深入开展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卫生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参保率达93.7%。深化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    

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23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055人,特殊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131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为3%扶贫、救济工作成效显著,“村村通、户户看”工程取得明显成效。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启动实施。民族、宗教、妇女、老年、工会、残疾人事业等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2007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与环境保护、土地承载能力矛盾日趋突出,项目落地难,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二是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粗放型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是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财政调控能力弱。四是发展后劲不足。五是项目储备不足。上述问题的存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工作中认真加予解决。    

二、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目标承上启下的一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通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推进和谐通海建设的重要一年。围绕资代县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总体要求,建议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口径增10%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10%以上;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    

地方财政收入增1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10%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5%左右;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5%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工业强县进程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力争完成工业总产值81.4亿元、增加值15亿元,分别增长18%、16%的目标。    

突出抓好工业园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园区投入,抓好“一园七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园区聚集效应,不断增强园区规模和实力。完成投资1.4亿元,入园企业12户,投产企业8户,新增产值5亿元,利税6000万元。立足优势产业,依托骨干企业,整合提升三大支柱产业。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抓好实施新上及技改重大工业项目,完成工业投资3.5亿元。重点抓好与玉钢、CY集团、红塔集团的合作与配套,继续做大做强通变、汉光、云海玛钢、斯贝佳等一批优势明显、技术开发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积极鼓励发展和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整顿关闭一批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企业。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结构相统一,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夯实基础,着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夯实农业基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投资5680万元,建设卧式密集型烤房1200座,完成龚杨、杨广2个标准化烟站建设、基本烟田11745亩,农业综合开发8100亩、整理土地3500亩。抓好乡村道路建设、水库除险、水利灌溉、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农民防震安居工程,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二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巩固烤烟种植,推进蔬菜、花卉、畜牧产业等优势产业,积极打造绿色品牌。全年计划总播面积35.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3万亩;烤烟种植面积6万亩,收购量920万公斤;蔬菜面积20.3万亩,产量5.5      亿公斤    ;花卉种植面积6000亩;出栏肥猪21.3万头、肉蛋奶产量5200万公斤,畜牧业产值4.4亿元,增长8.6%三是做好10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启动杨广白石岩易地搬迁工程,改变山区基础条件,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四是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工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受益面,加大农村劳动技能的培训,转移剩余劳动力2680人。    

(三)切实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抓紧抓好新上项目及重大技改项目,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一是继续抓好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和项目跟踪推进制度,进一步加大重大项目责任制的落实和督促检查力度,强化推进措施,搞好协调服务,确保新建项目按期开工、续建项目早日建成投产。二是切实抓好项目储备、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各部门要根据全县《“十一五”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部门规划,储备一批对全县社会、经济有重要影响的重大投资项目,并积极开展项目前期调研、可行性研究、论证等前期工作,扎扎实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努力 做到论证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争取每年都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确保我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三是抓好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重点做好玉蒙铁路通海段建设,新城区建设、客运中心建设,启动里山110KV变电站建设,完成曲陀关110KV变电站初设并争取年内开工,加快“山-城-湖”通道建设,做好通海火车站及蔬菜专线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    

(四)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生态县建设      

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实施“七彩云南・通海保护行动”推进生态县建设。突出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三大重点。围绕钢铁、化工、造纸、建材等行业,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施兴义、金山、六街面源污染整治和者湾河治理项目工程。加快环湖截污工程建设及入湖河道整治,建设环湖污池处理坑8000个,实施湿地保护工程、退塘还湖工程,力争实施杞麓湖100万方底泥疏竣工程。着力整治农村面源污染,强化对生活污水、垃圾、农田废弃物综合整治力度,保护重要水源地和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工业点源污染监测和监管工作,认真执行《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抓好3户企业推选清洁生产、7户综合能耗5000吨以上企业的监测工作,启动60万吨干发旋窑水泥生产线建设,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把新上项目环评关,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强化城市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通过源头控制、面源治理等措施,努力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五)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山-城-湖”生态特色文化旅游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5A级秀山、中国楹联文化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抓好省级旅游名镇建设,积极融入省、市大文化、大旅游发展格局中。整体推进“山-城-湖”建设,加快秀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二期工程、通海文庙风貌协调区建设,完善老城区改造后期工作,加快新区建设,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改善城市功能。加快旅游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打造全新旅游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力争全年接待游客7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6%    

(六)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推进和谐通海建设      

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不断提高科技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认真落实“三免一补”政策,巩固“两基”成果。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抓好县一中、二中、三中等学校校区建设,年内青少年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完成8乡镇卫生院、27个村卫生所改扩建工作。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持续、稳步推进。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奖优免补”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体育事业发展,着力抓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抓好广播电视工作,全面实现村村通“8+2”标准建设任务,完成数字电视5000户。    

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切实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年内新增城镇就业310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00人,“4050”人员和特殊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900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关注扶持社会弱势群体,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做好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工作,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低保对象等医疗救助办法,做好社会福利事业。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工作,抓好“五五”普法,“三五”依法治县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巩固“平安县”创建成果,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通海。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我们新的任务,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同心协力,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通海而努力奋斗!     

出处: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