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海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
2009
年2
月16
日
在通海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上
通海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孟志明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通海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草案) 报告提请县十四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审议。
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年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品牌兴县”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克服了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资金紧缺、原材料价格上涨、还贷任务重、自然灾害等困难和问题,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县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稳定。圆满完成了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宏观调控目标任务。
(一)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9.2亿元,按可比口径增10.1%,完成计划的10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亿元,增25.6%,完成计划的114.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亿元,增23.5%,完成计划的112.4%;财政总收入4.1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8亿元,增29.6%,完成计划的117.8%;财政总支出5.06亿元,增2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37元,增18.5%,完成计划的112.6%;农民人均纯收入5401元,增16.9%,完成计划的11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均在控制范围内;年末金融各项存款余额46.38亿元,增19.7%,完成计划的115.1%;各项贷款余额23.07亿元,增12.7%,完成计划的100.7%。
(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主要情况和特点
1、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9.2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0.1%,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1亿元、 17.3亿元、14.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4%、9.9%、11.7%;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由上年的20.6:42.5:36.8,调整为20.5:43.8:35.7,形成二、三、一经济结构。
2、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新成绩。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运用科技增效益、打造特色闯市场”的产业发展路子,全面落实各项优农、惠农政策,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培育、科技推广、产地认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工作,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新成绩。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2.94亿元,增8.9%,完成计划110.6 %。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6.99亿元,林业产值0.13亿元,畜牧业产值5.62亿元,渔业产值0.19亿元。粮经比例为26.4:73.6。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8340亩,总产3351.09万公斤,增25.4%。烤烟生产圆满完成任务,种植面积61541亩,总产979.62万公斤,增2.7%,收购烤烟959.8万公斤,中上等烟比例达93.9%,提高了4.2个百分点,烟农户均收入达5281元。蔬菜产业稳步发展,全县种植蔬菜196328亩,总产56021.59万公斤,增1.5%。花卉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县种植花卉6017亩,增20.9%,实现产值2760万元,增33.6%。畜牧业稳步增长,全年生猪出栏21.92万头,增2.1%,肉蛋奶产量达5647.7万公斤,增17.9%。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实施了基本烟田建设1.2万亩,土地整治1.2万亩,实施13个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15万亩,新建沼气池100口,节能灶500眼,完成饮水工程9件,改善8358人饮水困难。硬化乡村道路10公里。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全县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达34个。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2384人。深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3、工业经济稳步发展。深入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出台十条措施扶持工业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结构调整,致力发展循环经济,扎实开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工作,进一步做大做强“五金机电、彩印包装、食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6.4 亿元,增17.5 %。一是三大支柱产业地位和龙头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三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67.1亿元,增26.1%,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7.7 %;二是工业投资持续增长,重点项目有效推进。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8 亿元,增13.8%,其中,当年投资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4个,续建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1个。通变电器有限公司年产200万KVA高电压大容量电炉变压器、云南通海汉光包装工业有限公司搬迁、新建卷烟用包装材料生产线等25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新上、续建技术改造项目进展顺利。1000万元以上竣工投产项目8 个。三是企业创新能力增强,规模工业增加。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新申报云南省著名商标3件。规模以上工业有了新发展,2008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户。四是清洁生产逐步深入,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完成对汉光纸业、珠源铝业、滇秀玛钢、秀山水泥等5户企业清洁生产的审核验收工作,7户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五是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五金机电特色园区共完成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42亿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4、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千方百计地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稳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县级领导联系、项目建设协调联席会议、项目核准备案、重点项目督办考评等各项制度,加强项目跟踪问效,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亿元,增25.6%,完成计划的114.1%。2008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共43项(其中:续建项目21项,新建项目21项,预备项目1项),完成投资7.0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2.5%。杞麓湖调蓄水隧道主体工程建设完成;国家重点项目玉蒙铁路通海段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6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0.5%,累计完成投资5.98亿元,完成计划的74.7%;110千伏米冲变电站完成投资2791万元;园丁小区建设完成投资16982万元。
5、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以杞麓湖综合治理为重点,全面实施“七彩云南・通海保护行动”,加快湖泊工程治理,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县建设。围绕钢铁、化工、造纸、建材等行业,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一是充分发挥已竣工的红旗河拦污栅、红旗河河口湿地减污工程、湖滨带生态修复、中河河口湿地减污等环保工程作用,打捞处置湖面水葫芦4500亩,改善了湖泊水质。二是实施兴义、金山、六街三个村面源污染环境综合整治和者湾河治理项目工程,加快环湖截污工程建设。三是加强环境监管,加强入湖河道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生活垃圾及农田废弃物对杞麓湖及河道的污染。四是加强新建工程项目的管理,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新污染的产生。严格控制在杞麓湖径流区新上污染严重的工业及畜禽养殖项目,对国家明令禁止淘汰的项目及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年内共否决了不符合审批条件的29户企业。五是开展污染源和污染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消除污染隐患,共对99家有污染隐患的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对2家偷排废水的企业进行从重处罚,对2家重点污染企业督促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设施,督促14家重点企业编制了相应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认真执行《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抓好5户企业清洁生产、7户综合能耗5000吨以上企业的监测工作。六是依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清理各类矿山44个。七是完成国家重点公益林补植补造1146亩,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程1万亩。
6、文化旅游产业有新发展。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快推进“山城湖”文化生态特色旅游区建设。古城改造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城区建设进展顺利,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古城南北街改造、秀山景区消防通道建设顺利实施,拉动社会投资2000多万元,新城区基础设施A、B、4、7号道路工程顺利实施,秀麓写字楼顺利封顶。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不断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旅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通海县被授予了“中华诗词之乡”和“中国楹联文化县”的称号。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6.68万人次,增19.8 %,实现旅游收入2.21亿元,增8%。
7、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把注重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推动全县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加大教育投入,教师周转房工程全面启动,三中新建教学楼顺利竣工,青少年活动中心及一中新校区建设平稳推进。加大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新农合、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农村卫生、卫生监督工作。完成了8个乡镇卫生院现有业务用房的改扩建,落实了15个村卫生所房屋改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进,全县参合农民229424 人,参合率达96.45 %,共114078人受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启动工作稳步推进,全县共登记参保11592人。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 。
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5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50人,其中特殊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7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举办就业培训21期,共培训1003人。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做好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工作。全县养老保险参保户数463户17102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489户19002人,失业保险参保单位520户13685人。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做好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
继续巩固“平安通海”创建成果。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县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民族宗教团结稳定,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社会和谐稳定进步。
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2008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解放思想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还不相适应。二是经济发展需要与资源环境要素制约突出,新上重点项目用地难、落地难。三是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统筹协调难度大。四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具有研发能力的科研机构及高技术人才,粗放型经济比重过大,支撑全县经济增长的高新技术企业、大企业比例过少。五是招商引资难度大,特别是大项目好项目少。六是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债务偿还压力较大,公共财政的投入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上述问题的存在,应该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在工作中认真加予解决。
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要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壮大县域经济总量,保持通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围绕资县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总体要求,建议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宏观调控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口径增8%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10%以上;
―地方财政收入增10%以上;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10%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5%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4%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强县进程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力争完成工业总产值 99.4亿元、增加值17.2亿元,分别增15%、10%的目标。
积极推进园区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抓好“一园七片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重要生产性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对云南通海五金机电特色园区里山片区进行规划修编,使该园区面积调整扩大到10.4平方公里,并进行功能分区,增加其它产业区的发展。争取里山园区一、二、三号道路路面硬化工程能尽早实施。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启动园区项目投资。依托骨干企业,壮大优势产业,着力整合行业资源,推进企业重组,优化工业布局,盘活建材化工行业,整合提升三大支柱产业,重点延伸钢铁产业链,大力发展五金加工、铸造、机械配件。加大工业投资力度,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抓好新上及技改重大工业项目,确保完成工业投资5 亿元,投资上千万元以上项目新开工5个,竣工5个。重点抓好云南杨广红达食品有限公司新建年产面粉12.6万吨、面条9万吨生产线,通化公司的余热发电及综合利用项目,永幸工贸有限公司迁建年产4300吨合金铸钢耐磨件等重点项目,尽快启动年产6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云南CY集团通海树脂砂铸造厂搬迁扩建项目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采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对7户综合能耗5000吨以上企业的监测工作。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力争2009年在3户企业推行清洁生产。
(二)高度重视农村工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实施基本烟田建设17000亩,改造中低产田6000亩、整理土地9900亩,积极推进卧式密集型烤房群建设。抓好乡村道路建设、水库除险加固、水利灌溉、农村饮水安全、沼气池、小水窖、节能灶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作物结构,“巩固提升烤烟、做优做精蔬菜畜牧、做大做强花卉”,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切实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培育、科技推广、品牌认证工作,推动产业化经营发展。三是抓好农业生产工作。全年计划总播面积36.8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2万亩;烤烟种植面积6.1万亩,收购量920万公斤;蔬菜种植面积19.5万亩,产量5.6亿公斤;花卉种植面积6200亩;生猪出栏22.14万头、肉蛋奶产量6200万公斤,畜牧业产值增10%以上。四是做好10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做好里山大牛圈、杨广白石岩易地搬迁工程,改变山区基础条件,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五是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扶贫开发、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工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受益面,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三)切实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增强拉动经济增长合力
紧紧抓住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机遇,争取一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产业升级等重点工程建设,促进通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投融资领域和渠道,加大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领域和投入,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社会合力。抓紧抓好新上项目及重大技改项目,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一是继续抓好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和项目跟踪推进制度,进一步加大重大项目责任制的落实和督促检查力度,强化推进措施,搞好协调服务,确保新建项目按期开工、续建项目早日建成投产。二是切实抓好项目储备,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各单位要紧抓机遇,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投资,抓投资就是抓经济”的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争取、引进、盘活”的方针,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套人马、一套政策”的要求,分别组建项目前期工作领导班子,明确联系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配合单位,明确主要工作目标任务,扎实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搞好项目的筛选、规划、设计和调整,增加项目储备。储备一批对全县社会、经济有重要影响的重大投资项目,努力做到论证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争取每年都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三是抓好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切实抓好续建及新建项目建设,重点做好玉蒙铁路通海段建设,CY集团通海树脂砂铸造厂搬迁、新城区建设,尽快启动年产6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加快“山-城-湖”、古城改造、客运站建设,做好通海火车站及蔬菜专线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做好电网改造建设,完成通海县配电网中长期规划工作,确保110千伏里山、河西两个输变电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四)抓好环境保护与杞麓湖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生态县建设
继续实施“七彩云南・通海保护行动”, 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召开的杞麓湖保护治理现场办公会精神,紧紧围绕杞麓湖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以环保专项整治行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污染源和污染隐患的整治力度,消除污染隐患。加强环保工程项目的管理,加大污染源末端治理力度。建设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及四街、杨广污水处理厂,扩建县城污水处理厂,县城垃圾处理厂配套工程。对已完工的红旗河拦污栅及桥梁工程、红旗河口湿地减污工程、湖滨带恢复等工程项目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实施100万方底泥疏浚工程。加强对重要水源地的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入湖河道管理,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整合湖泊内源治理,逐步恢复湖泊自然生态系统。加强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对新项目申请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核定,对全县的污染企业加大督查力度,督促企业积极进行清洁生产。加强对7户综合能耗5000吨以上企业的监测工作,年内在3户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增强综合执法的能力,提高对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严把新上项目环评关,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加大环境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等措施,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环境得到更好保护,促进县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五)加快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以“山-城-湖”生态特色文化旅游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AAAAA级秀山、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旅游名镇建设,推进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抓好秀山历史文化公园、文庙景区保护开发和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古城改造建设。实施城西公园二期改造工程,古城东路和西路路面、长虹路北段(过境路至秀山小学新校区)、过境路至杞麓湖南岸旅游通道建设。加快新城区基础设施、园丁小区、秀麓写字楼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心城区公共事业,不断健全完善城市功能,抓好城市管理。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区、商贸区,加快旅游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打造全新旅游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游,不断提升旅游水平和档次。确保全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8%目标的完成。
(六)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通海
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不断提高科技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巩固“两基”成果。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年内完成一中新校区及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不断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严控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强化医疗卫生监管和法制建设,加快县医院新住院大楼后续工程建设。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参合率达95% 以上。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深入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启动工作。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巩固“奖优免补”等四项成果,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切实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关注扶持社会弱势群体,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做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继续推进“村村通、户户看”工程,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抓好“五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县工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社会公共安全、民族宗教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深入开展禁毒防艾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切实巩固“平安通海”创建成果,努力构建和谐通海。
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已经确定,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务实工作,为全面完成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建设和谐富强的通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