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通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全县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通海县妇女发展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妇规》)目标任务,全县妇女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实现,妇女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现就全县“妇规”实施情况监测分析如下: 一、通海县经济与人口情况 (一)经济发展平稳 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0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14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51.9亿元,下降3.9%,第三产业增加值121.87亿元,下降0.4%。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6%、25.2%、59.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0769元,下降0.1%;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59亿元,同比增长19.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4.53亿元,增长11.0%。完成地方财政总支出19.14亿元,同比下降-12.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15.55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81.2%,同比增长0.5%。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11元,增长4.4%。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277元,同比增长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78元,同比增长7%。 (二)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基本稳定 2023年末全县常住总人口数为28.96万人,其中女性人口14.3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比去年上升0.5个百分点,人口性别比由2022年的101.7下降到101.5(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0.23万人,出生率8.03‰,与2022年一致;死亡人口0.24万人,人口死亡率8.24‰,比2022年提高0.2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1‰,比2022年下降0.22个千分点。 二、2023《通海县妇女发展规划》实施情况 为了更好地维护妇女权益,加快实现男女平等的进程,促进妇女发展,《通海县妇女发展规划》从健康、教育、经济、参与决策和管理、社会保障、家庭建设、环境、法律八个方面确定了一系列目标。 (一)妇女与健康 1.孕产妇保健水平明显改善。孕产妇死亡率2021年、2022年、2023年均保持为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4.7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婚前医学检查率93.86%,比上年下降0.39个百分点;孕产妇艾滋病检测率、孕产妇梅毒检测率连续三年均为100%;孕产妇贫血患病率15.89%,比上年增加2.95个百分点。 2.“两癌”筛查水平进一步提高。2023年宫颈癌人群筛查率50%,比上年提高31.61个百分点;乳腺癌筛人群筛查率54.4%,比上年提高45.17个百分点。 3.女性性病得到有效控制。性病年报告病例数#女性50例,比上年少4例;当年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21例。 4.妇女健康状况不断提高。15-69 岁女性健康素养水平24.1%,比上年增加3.7个百分点。 (二)妇女与教育 2023年,青壮年文盲率连续三年为0;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性别差2.28%,比上年减少0.32个百分点;初中学龄儿童净入学率性别差3.5%,比上年增加0.82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女生占比54.14%,比上年减少0.25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中女生占比27.46%,比上年增加6.4 个百分点。 (三)妇女与经济 2023年,就业人员中妇女所占比例达45.4%;城镇登记失业人员0.18万人,其中女性0.08万人,比上年增加0.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女性占比为45.8%,比2022年下降4.4个百分点;公有经济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妇女占比57.13%,比上年增加1.27个百分点;公有经济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妇女占比70.81%,比上年增加0.19个百分点;公有经济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妇女占比66.82%,比去年减少3.6个百分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中妇女占比44%、比去年增加14.3个百分点;高素质农民培育人员中女性占比0%,比去年减少41.82个百分点;执行了《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的企业比重100%;县级以上工会开展职工子女托管服务的比重8.51%,比去年增加0.01个百分点;残疾人就业率65.11%,其中女性60.97%,比去年增加0.03个百分点。 (四)妇女参与决策管理 2023年,县级党代会代表中女性占比34.22%,比上年减少0.29个百分点;县级人大代表中妇女所占比例为39%,与去年持平;乡级人大代表中女性占比33%,与去年持平;县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女性占比24%,与去年持平;县级政协委员中女性占比31.11%,比是上年下降1.11个百分点;县级政协常委委员中女性占比38.71%,比上年增加6个百分点;县级党委领导班子中配备女干部的比例9.09%,比上年减少0.01个百分点;乡镇党委领导班子中配备女干部的比例43.33%,比上年增加3.65个百分点;县级政府领导班子配备女干部的比例14.29%,与上年持平;乡镇政府领导班子中配备女干部的比例40.74%,比上年增加5.03个百分点,其中正职4人;县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中配备女干部1人;县政协领导班子中配备女干部1人;县委工作部门领导班子配有女干部的班子比例75%,比上年增加19.44个百分点;县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配有女干部的班子比例80.77%,比上年增加9.34个百分点,其中正职8人;科级正职公务员中女性比例22.22%,比上年减少0.07个百分点;县(处)级女干部比例11.43%,比上年减少1.07个百分点;科级女公务员比例10.73%,比上年减少21.89个百分点;公务员人数0.13万人,其中女性0.05万人;少数民族公务员数0.02万人,其中女性0.007万人;检察官人数14人,其中女性6人;法官人数24人,其中女性11人;企业董事会中女职工董事占全部职工董事的比重31.16%;企业监事会中女职工监事占全部职工监事的比重38.95%;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中女性比例36.16%;女职工组织覆盖率49.9%。 (五)妇女与社会保障 2023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8万人,其中女性11.16万人,比上年减少0.7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26.85万人,其中女性13.33万人,比上年增加0.1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45万人,其中女性0.72万人,与去年持平;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万人,其中女性0.7万人,与去年持平;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63万人,其中女性0.92万人,比上年增加0.02万人;城乡低保保障女性人数0.29万人,比上年增加0.01万人;特困人员保障女性人数0.01万人;低保边缘家庭保障女性人数0.15万人;机构养老服务女性享有人数0.004万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数29个。 (六)妇女与家庭建设 开展婚姻家庭服务指导的婚姻登记机构比例连续3年均为100%。 (七)妇女与环境 2023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39%;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5.14%,比上年提高3.69个百分点;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3.43%,比上年下降0.43个百分点,社区妇女之家数量77个。 (八)妇女与法律 2023年,针对女性的人身安全保护令签发数0件;家庭暴力报警数153起,比上年增加112起;破获强奸妇女案件数8起;破获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等)妇女卖淫案件数15起;妇女获得法律援助29人;获得司法救助女性6人。 三、《妇规》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农村妇女缺乏进取意识。部分生活在农村的妇女,由于缺乏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等原因,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难以激发其内生动力,高素质农民培育人员中女性占比持续下降。 (二)艾滋病等重大疾病控制形势依然严峻。由于传染源管理难度较大,艾滋病等疾病目标人群更加隐蔽,发现和管理难度大,患病女性仍然还有一部分是脱失状态,存在潜在危险。 (三)家庭暴力仍是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热点和难点。由于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至今仍在一些家庭中留有痕迹,男性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妻子随意打骂。加之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在家庭暴力问题上存在不足,难以对施暴者形成有效震撼。 四、今后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妇女事业经费投入,保障妇女事业稳步发展。随着全县经济实力的增长,各级政府要同步加大对妇女事业的财政投入,加强相应的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妇女社会保障力度,为妇女事业的稳步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提高妇女的权益保障水平。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加强教育宣传等工作。同时加大对施暴者的惩罚力度,鼓励社区参与监督,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和社会氛围。 (三)加大防治宣传力度,减少艾滋病、性病侵蚀。一是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和范围,采取制作户外宣传广告牌、刷写宣传标语、图片展览、组织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性病、艾滋病宣传和反歧视教育;二是进一步向广大农民工普及防治性病、艾滋病等方面的知识;三是积极开展婚前和孕前性病、艾滋病咨询活动,免费进行婚前性病筛查检测以及孕产妇艾滋病检测,进一步强化母婴交叉传染阻断措施。 (四)提高妇女参政议政和参与民主管理的水平。近年来,妇女参政议政得到全县各级政府的重视,但正职女干部仍然偏少。为保障妇女的各项政治权利,提高了妇女干部的社会地位和参政议政能力,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妇女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的工作力度,鼓励女性积极参与村委会、居民委员会的民主管理。 (五)是加强女性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女性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普及水平,加大对贫困家庭女生的扶持力度,加强女性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积极为妇女提供创业、再就业、技能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机会,全面提高女性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撰稿人:杨帆 审核人:师本其 签发人:汤 琳 联系电话:0877-30290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