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高大克呆 一幅绮丽的彝族画卷


来源:通海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17-11-03 15:38 点击率:538打印】【关闭



克呆历史文化悠久,村落始建于清朝,整个村落传统建筑绝大多数为1970年通海大地震灾后重建,院落形式多为“一颗印”传统建筑,多为穿斗式、土木结构,夯土墙围护,青瓦屋面。村民们能歌善舞,擅于弹烟盒舞、跳乐等。极富民族特色的歌舞在克呆村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玉溪通海高大的克呆村,是云南2011年批准的第四批乡村特色旅游村,2013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克呆村的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8%以上,村内房屋建筑具有浓郁的彝族风格,是一个彝族村。

此地四时常青景随时变,春之山花遍野,夏之稻花喷香,秋则垄亩漾金,冬则金桔满山,乃人间仙境,自然之诗也。新房焕然,屋宇参差,错落于翠微之间。篱畔塍边,柿子飞青,石榴泛红,古树遮天,浮根如龙,景致颇佳。”这是通海文联会员赴高大的克呆村采风后留下的美言佳句。克呆村也的确如此,美不胜收。

|游如画克呆

克呆村四面青山环绕、森林茂密、峡谷蜿蜒,满眼绿意环绕。走在群山之间,还可看到清澈的溪水流淌于森林之间。由于河道两侧山势陡峭,整个峡谷瀑布、急流险滩随处可见,河中鱼、虾、花泥鳅等穿梭其间,全村以种植柑橘和蔬菜为主,柑橘、西瓜、枇杷闻名县内外。加之漫山遍野都是四季常开的鲜花,箐中的一片片红杜鹃、山茶花,河两岸的攀枝花,海田里的荷花,门前屋后的梅花、桃花、李花、樱花,在不同的季节交替开放,使整个坝子显得更加美丽。看群山终年葱绿,茂密的甘蔗和菜山药把整个坝子打扮一新,远远望去,山清水秀,这小小的盆地好似一个盛满珍珠的玉盘。那清彻见底的河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整个峡谷仿似一幅动态的山水画,让人沉醉其中。


克呆村中有主街两条,状如“卜字”。漫步村中,彝族风情浓郁,沿街的民居都进行了统一粉刷、饰面,墙上都是颇具彝族特色的壁画和陶冶性情的书法作品,有的展示着彝族传统服饰的变化,有的表现着火把节人们围篝火欢庆的场面……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保留完整的民族风俗让克呆的民族文化得天独厚。

克呆村最受游人欢迎的是彝族风情农家乐,几乎都依水而建,有玲珑的院落、茂密的果树、娇艳的花朵,与农田、河流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别致的农园美图。来到农家乐,一定要尝一尝地道的特色菜:油而不腻的白水鸭,以生态放养的老鸭为食材,滋补又爽口;香甜可口的山药,在本地品尝更具风味,有健脾养胃的功效、肉质鲜美的花泥鳅,因水质好而愈发难得。

除此之外,烤鹅、炒黄鳝、炒小肚小肠都不能错过。白天可以划船戏水、垂钓摸鱼、玩牌品茶、休闲娱乐,晚上篝火晚会可以和村民一起围着篝火翩翩起舞,纵情欢歌。现在,每天均有三四百游人来克呆游玩,给这个寂静的小村庄带来了无尽的生机和活力。入夜,看着村民在夜幕下热情舞动的身影,或者加入其中,随声舞动,让自己压抑长久的身体和心灵好好放个假,何尝不是一件人生乐事?

|玩乡村野趣

克呆村每逢国庆黄金周等节假日,都会举行乡村野趣系列活动,摸鱼、逮鸭、堵鱼、弹弓比赛、彝族特色小长街宴、啤酒挑战赛等,充满乡村气息和田野趣味,让游客充分体验乡村生活的无限乐趣。

摸鱼活动现场好不热闹,观众和摸鱼的人一样兴奋,每每看到有人喜笑颜开地抱起大鱼,围观者都会一起笑着鼓掌喝彩。游客们都忍不住要一起下河摸鱼,最后大都会收获颇丰,满意而归。

逮鸭进行时是最有气氛的。无论是否逮到鸭子,活动参与者个个都乐开怀。身边一位老哥不仅兜里塞了两条鱼,还逮到一只鸭,心满意足,得意炫耀,众多游客在活动中充分体验了乡村生活的乐趣。还可参加猜谜活动,品尝自助烧烤,在乡村大舞台前观看民族特色浓郁的歌舞表演等,村中到处是欢声笑语。

勤劳、善良的彝乡人,每天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呼吸着上等的新鲜空气、他们的生活条件虽然不是很好,但遇到陌生人到家门口,都会热情地跟你打招呼,到家里坐坐,吃饭、喝水都没问题。也许是他们平和的心态和时常劳作活动的关系吧,在这里,你会体会到远离繁杂纷扰,犹如一股清流般的清新感受。

克呆村打造的翡翠谷漂流,翡翠谷河道全长约6000米,落差约50米,四季河水长清长流,河道两侧高山屹立,激流险滩随处可见,沿线四季瓜果飘香。上游水面平缓,可尽享两岸风光;中游险滩密布,可感受惊险刺激;下游山谷穿行,让人意犹未尽。这“一甜二苦三回味”的漂流体验,定会带给人们妙趣横生的感受

|醉彝族风情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歌舞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民间歌舞形式丰富多彩,而又以“烟盒舞”和“跳乐”为主。烟盒舞是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因跳舞时每人两手要弹着一个竹或木制的烟盒而得名。彝族人极为喜爱烟盒舞,所以有“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之说。

烟盒舞分正弦和杂弦。一开始都要跳“正弦”,“正弦”跳完才转入“杂弦”。因此,“正弦”是烟盒舞的基础,“杂弦”则是表现的内容。正弦又分:三步正弦、两步忍脚、两步不忍脚、正弦四步、正弦三步、三步抬脚、三步耸耸。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猴子掰包谷、仙人搭桥、老鹰叼小鸡、鹭鸶探鱼、鸽子渡食、蚂蚁搬家、倒挂金钩、三步跪脚、双拜堂、单拜堂、癞蛤蟆踩秧、二人架花、三人架花和四人架花。而杂弦却分为:山神老爷抬土、阿姐三步走、茄子开花大朵梅、宗谷哩、石屏干醃菜、斗蹄壳、风吹桂花香及上通海下曲江等。

烟盒舞的舞蹈动作是脚上的多,手上的少。脚上的动作主要由蹬、踢、戽、蹲、绕、踹和蹉等步伐组成;手的动作是两手各持烟盒,以大手臂带动小手臂随身子前后上下摆动,小臂向外绕花,大小手臂绕大横S字花,手腕绕小横S字花。另外,遇到表演双人节目时,双手还得阴阳配合,如“猴子瓣包谷”“老鹰叼小鸡”等。

烟盒舞的风格在于它特有的动感。在克呆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跳正弦好似在火场上跑步,怕脚被烫,故动作出时慢,收时快。功夫到家的人跳起来节奏分明,刚柔相济,表演性节目则需要有一定的腰腿功,如“架花”“仙人搭桥”等。烟盒舞的音乐节拍多由四二拍和八三拍组成,烟盒在每小节的强拍上弹响一次。其特点是节奏越快,烟盒弹得越响,这样才能有效地带动舞蹈者的情绪。

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全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能表现一定情节内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性舞蹈,如表现风趣乐观的老人舞蹈《老人家》,讽刺贪心人的《猴子掰包谷》,表现劳动生产的《哑巴砍柴》,表现动物生活的《鸽子学飞》等。烟盒舞的队形除一般的圈舞外,还有丰富多彩的穿花队形变化和组合,有6人穿花、4人穿花、3人穿花、2人穿花等,舞蹈和队形变化配合巧妙而和谐。烟盒舞节奏鲜明,灵活多变,在清脆的音乐伴奏下,舞者全身富于弹性地起伏,手臂似凤凰点头般舞动,小腿灵活而富有韧性,民族风情浓郁。

古老的克呆村,使得烟盒舞这一古老悠久的民族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可谓“时时可闻三弦音,处处能见烟盒舞。”动静相宜的克呆村,静谧林间突闻乐,原是弦乐舞翩翩,让游人沉醉不已。



                                                                                                                      通海县旅游发展局

                                                                                                                     201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