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办发〔2019〕5号 通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海县打造“绿色食品牌”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属有关单位: 《通海县打造“绿色食品牌”实施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通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2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通海县打造“绿色食品牌”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践行省委、省政府对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通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通海农业绿色发展,结合通海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以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和开放型农业为引领,聚焦产业体系、品牌培育、交易形式、组织模式、质量管控五大环节,深入推进通海高原特色农业的优质化、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智慧化,努力打造“绿色食品牌”,把通海建设成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示范县。到2022年,全县蔬菜绿色食品基地认定认证面积5万亩以上,产品认证20个以上,力争认证有机食品1个,蔬菜产业产值达20亿元以上;畜牧业产值达15亿元以上;花卉产业产值达5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90亿元以上、产加比达2.6︰1,形成“大产业+新主体+通海牌”发展模式,基本健全“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确保3年初见成效、5至10年基本建成。 二、重点工作 (一)突出抓好优势产业。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进一步聚焦重点产业和区域性主导产业,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全产业链打造,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将畜牧、烤烟产业打造成市内综合实力靠前,省内竞争力较强的大产业;将蔬菜打造成国内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优势明显的产业;将花卉培育为助推通海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力争到2022年,畜牧业产值达15亿元以上,花卉产业产值达5亿元以上,种植蔬菜30万亩左右、产值达20亿元以上。 (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开展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杞麓湖径流区产业优化建设。引导优势主导产业向最适宜区聚集,立足水土资源匹配性,将全县农业发展区域细化为优化发展、适度发展、保护发展区域,因地制宜实行不同政策措施。明确区域生产功能,按照中央、省、市总体安排,加快划定和建设全县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积极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蔬菜)。建立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制度,明确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积极推行绿色生产。积极申报国家级现代蔬菜农业产业园,全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建设,落实《玉溪市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规划(2016—2030年)》,将通海建成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县,打造为省内农业产业、资源环境、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样板区和先行区。在项目建设上加快推进福慧天然气等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产业兴村强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目录。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计划,加强耕地土壤环境保护体系建设,在杞麓湖一级保护区实施休耕,在蔬菜、花卉等产业发展中,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型农技农艺措施,调整优化坝区种植结构,发展生态绿色农业。 (四)推动农产品加工跨越发展。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不断增长、质量不断提升。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不断提升产业规模效益和品牌价值,实现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服务好现有的酱菜加工企业,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技改升级和产品创新,到2022年,力争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90亿元,产加比达2.6∶1以上。全县农产品加工水平持续提高,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做好重点培育对象筛选工作,强化分类指导,扎实推进农业“小巨人”培育,力争到2022年,培育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农业“小巨人”1户。从2019年起每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户以上,力争到2022年达44户以上;合作社到2022年达226个以上,争取把通海蔬菜产业园纳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项目。以蔬菜为重点,建设改造一批区域性产地市场,加快实现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全覆盖。加快杨广国际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拓展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渠道。 (五)全力提升开放农业。发挥高原特色农产品绿色生态优势,围绕更多领域开展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快蔬菜、花卉等外向型生产基地建设,扩大农产品出口,站稳南亚、东南亚等重点区域市场,借力南亚博览会、昆明农交会等国际博览交易会等平台,加快推动农产品“走出去”。支持环泰、宋威公司等出口企业改造提升一批南亚、东南亚农产品营销网点,开拓中东市场,畅通农产品出口渠道,巩固提升农产品出口在全省的占比份额。 (六)强化产品品牌创建。以“通海蔬菜”“云秀花卉”“锦海花卉”“通海鸡蛋”品牌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为主体的通海农业品牌体系。制定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全程化质量控制能力、品牌培育创建能力。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作,扶持杞麓湖径流区做好出口蔬菜种植,扶持山区村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大力打造名优产品,围绕蔬菜、花卉、畜牧等产业,打造具有通海特色、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品牌,加快形成品牌集群效应,力争到2022年,“一乡一业”在蔬菜、花卉上取得新的突破,全县蔬菜绿色食品基地认定认证面积5万亩以上,产品认证20个以上,有机食品认证1个。 (七)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升装备水平,为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提升通海农业综合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持续深化和云南农大、云南农科院、玉溪农科院等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围绕农业打造“绿色食品牌”重大科技需求,突出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地环境修复和农产品绿色生产加工贮藏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尽快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性或转化利用成果。以各重点产业为重点,按照“横向打破体制分割,纵向连接科研推广应用”的方法,遵循“技术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原则,建立畜禽、花卉、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实现首席专家负责制推动重点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好关键技术。结合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开展产学研协作攻关,研发推广一批生产实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集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易操作的技术模式。 (八)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坚持产管并重,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积极开展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试点工作,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持续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试点,每年新增纳入追溯平台的企业1户以上。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双认证”,确保检测体系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建立健全常态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通海县打造“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农村局。同时,成立重点产业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招商引资、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用地保障、科技支撑专项工作推进组,由牵头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打造“绿色食品牌”工作重点产业推进工作,县工业商贸和科技信息局牵头负责打造“绿色食品牌”工作绿色食品加工业推进工作、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工作和科技支撑推进工作,县投资促进局牵头负责打造“绿色食品牌”工作招商引资推进工作,县财政局牵头负责打造“绿色食品牌”工作财税支持推进工作,县自然资源局牵头负责打造“绿色食品牌”工作用地保障推进工作。 (二)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整合现有涉及农业绿色发展主要任务方面的政策措施,统筹用好用活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全面落实上级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三品一标”认证、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品牌创建、市场开拓、贷款贴息等。县政府每年安排50万元工作经费用于打造通海绿色食品牌。 (三)抓好示范带动。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打造高标准的示范样板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充分发挥样板和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 (四)强化督查考核。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围绕主体培育、试点示范、政策创新等做好指导服务,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通海县打造“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将按照“月安排、季检查”的要求,由县政府督查室列入专项督办,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