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具有迁飞性、隐蔽性、毁灭性,主要以成虫、若虫群集在稻株基部吸汁危害,使水稻叶片变黄,植株矮小,并诱发纹枯病等病害,轻者影响产量,重者成片枯死形成“通火团”,颗粒无收。截至2025年5月29日,通海县水稻种植面积2332亩。当前我县水稻处于返青至分蘖期。近期降雨、高温高湿等,适宜稻飞虱繁殖,各乡(镇、街道)务必提高警惕,加强稻飞虱田间调查、监测,掌握稻飞虱迁入动态,科学指导防控工作,对达到防治指标(前期百丛虫量 1000 头,穗期百丛虫量 1500 头)的及时组织防治。 一、当前稻飞虱发生情况 2025年通海县水稻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秀山街道黄龙社区、大树社区、六一社区、长河社区、金山社区水稻集中连片种植,高大乡路南村、九龙街道水塘村、河西镇改水沟村农户自发分散种植。根据通海县种植业综合服务中心测报技术人员4月27日、5月7日、5月13日、5月21日、5月29日到各水稻种植区调查,当前稻飞虱呈零星发生,局部田块呈中等偏轻发生,全部调查点有虫田率36﹪—75%;平均百丛头数22.16头,其中发生较高分别是高大乡路南村78头,黄龙社区107头(秧苗期)。 二、发生趋势 根据当前各水稻种植区田间调查数据情况,目前我县稻飞虱以白背飞虱为主,主要借助大风和强降雨的天气条件下迁入,当前我县雨水较多、气温高,高温高湿的环境利于稻飞虱的生长与繁殖,导致稻飞虱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将不断增加,如防治不及时,预计稻飞虱中后期总体中等发生、局部重发生。 三、防治建议 (一)加强监测,及时防治。进入5月下旬以来,阴雨寡日照天气增多,高温多湿天气有利于现有稻飞虱虫源迅速繁殖为害,暴雨天气有利于外地虫源大量迁入爆发为害,当前田间以低龄若虫为主,是施药防治的最佳时期,种植水稻的乡(镇、街道)农科部门需加强监测,田间稻飞虱百丛头数达800头时,应及时指导农户进行防治,有条件的村组可采用植保无人机及纳米专用药剂进行统防,确保水稻生产安全。 (二)突出重点,加强宣传指导。根据当前稻飞虱发生情况,各种植水稻的乡(镇、街道)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对重点区域开展好防治工作宣传和技术指导,确保防治技术落到实处,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危害,避免重大损失的发生。同时,要进一步开展好防治技术示范推广,带动大面积防控。 (三)科学施用农药。防治药剂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低风险农药,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如金龟子绿僵菌COMo421、球孢白僵菌、苦参碱等。 推荐使用化学农药:10%三氟苯嘧啶10-16毫升、20%呋虫胺悬浮剂30-50毫升、50%吡蚜酮悬浮剂10-15克、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克、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 50克。以上药剂任选其一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时应集中喷施植株中下部稻飞虱栖息危害部位,从田周边转圈式往中间喷雾;鉴于无人机喷施药剂难以沉降到植株中下部,建议严重发生田块适当加大无人机喷雾用水量或采用喷雾器人工施药。注意药剂轮换使用,在防治稻飞虱的同时,要对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粘虫等进行兼防兼治。 (四)科学调控田间水分。在稻飞虱的若虫大量孵化时期,适当晒田可以有效地控制其种群数量。而在成虫开始大量产卵的时候,采用浅水灌溉的方式,可以降低成虫的产卵位置。产卵高峰期过后,再深水灌溉三天,淹没产卵位置,这样能够显著降低卵的孵化率。 (五)清除田间杂草。清除稻田及其周边的杂草,是消除稻飞虱、粘虫卵块的重要手段。同时,增强田间的植株通风透光性,降低相对湿度,为水稻营造一个不利于害虫繁殖的环境,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其危害。 拟稿:沈娟 审核:王海波 签发:高建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