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丨再识三圣宫


来源:通海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4-09-02 13:22 点击率:55打印】【关闭

1.jpg

     初识三圣宫,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次的游览,是属于走马观花式的,没有用心细看,虽惊叹于六扇槅子门的精美,奈何青春年少,体会不了通海木雕及古典建筑的博大精深。

    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记忆中槅子门的精美及三圣宫独特的船形建筑造型,却时常浮现在脑海中。终于,循着一条水泥浇筑的乡间道路,搜寻着三十年前的记忆,我又一次来到了杨广镇古城村委会小新村三圣宫。这座承载着通海木雕历史与木雕文化的胜地,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辉。2.jpg3.jpg

从空中鸟瞰,三圣宫完全就是一条船的造型。

4.jpg

5.jpg

大殿前的前门和王白纯书写的匾额。王白纯,字子仁,号泊莼,又号梅翁,1909年生于通海,1991年卒于昆明,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书法家协会理事、云南诗词学会会员、云南文史馆馆员。


   三圣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现在看到的建筑是清乾隆至清光绪年间建造的。据说,神僧李畔富用他的锡杖凿通了杞麓湖后,就把所乘用的船停泊在了小新村。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神僧,于是就仿照那船的形状,建造了三圣宫。

   三圣宫整体布局为三进两院式结构,由前殿、前东西两厢、中殿、后东西两厢、大殿及前、中、后的六个躲间组成,外砌围墙呈船形,大门开在船形围墙的中间处,墙外有溪流环绕而过。

   进了大门左拐,顺看围墙往前行走五六十米,即到达三圣宫的前殿,这也是这条的船首。前殿大门的前面,有一照壁,照壁表面有脱落,上书的字还能隐隐看出。照壁旁种有柏树,从柏树的树径来看,估计也有近百年的树龄。柏树翠绿欲滴,郁郁苍苍,把这三圣宫衬得更加古老和幽静。6.jpg7.jpg8.jpg9.jpg


竹叶诗 :春山拥翠千年秀  不赖丹青点染工

             水绕楼船起圣宫  双龙发脉势丰隆

10.jpg

   走进前殿,阳光也刚好斜斜地射进来,光影处,空气中的尘埃在阳光里飘浮游动,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扑面而来。眼前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间尽显通海建筑之美。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扇窗户一道门,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游览完前殿、中殿及厢房,我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后殿的躲间。躲间独自成一院落,有天井,有花台,有房间,安静且避人耳目,实乃读书的绝佳之所。两扇房门的中间各自写有一诗句 : “半榻有诗邀月共,一春无事为花忙”。试想一下,若能在这躲间里喝着热茶,安静地读几本书,读累了就放下书本,走到天井中间,低头嗅一嗅花香,举头看一看空中的明月,这是人生何等的惬事!

11.jpg12.jpg13.jpg14.jpg15.jpg16.jpg17.jpg

18.jpg

    穿过中殿的右边躲间,便来到了大殿。大殿更是以其精美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我的目光。这座全木结构建筑,建筑在高出院子1.5米的台基上,形如坐在一把品椅上的一位老者,庄重智慧而不失灵动。三圣宫的核心当属大殿,这是三圣宫的主殿。殿前花枋上的木雕盘龙栩栩如生,仿佛随时准备腾空而起。门头上悬挂看一块匾额,上书 " 三教同源 四个大字,字乃通海著名书法家王白纯先生手书,字体老道,苍劲有力。推开殿前第一排六扇门,迎面而来的便是镇寺之宝——槅子门。这六扇槅子门之精美,举世无双,当属木雕里的天花板。六扇槅子门每扇高3.2米,宽0.6米,厚0.07米,采用云南本地毛椿树料制作,运用了全手工镂空五层雕、圆雕等技艺,雕刻有大禹治水八仙赴会刘海戏金蝉等历史传说故事,雕刻有腾龙、祥云、罗汉等巧夺天工、精美无比的画面。据史料记载,雕刻这六扇槅子门的高应美曾拜黎广修为师,黎广修即雕塑昆明筇竹寺五百罗汉的泥塑大师,可以这样说,高应美的木雕深受黎广修泥塑的影响,一脉相承,同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中的明珠。静站在这六扇槅子门前,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高应美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低着头躬着腰,用手中的凿子等工具,创造了这一伟大的木雕奇迹。而大殿则完全见证了木雕大师高应美带领徒弟,精雕细凿六扇槅子门的整个过程。大殿用他的双臂和怀抱,保护着这旷世精品。

岁月悠悠,日月变换,三圣宫默默地矗立着。

    看着这座古老而又独特的寺庙,我的心中满是感慨。三圣宫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与文化,这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通海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三圣宫,了解三圣宫里的故事。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19.jpg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