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韵秀山”人物故事|第二期:廉洁勤政的“循吏”朱阳


来源:通海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4-09-23 09:37 点击率:32打印】【关闭

古城沧桑,古刹钟鸣,匾山联海,文化深厚,琳琅满目的匾联构成了通海秀山独特的文化景观,也是我们溯源家乡历史,赓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众多的楹联与历史上清官廉吏、仁人志士紧密相连,他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廉洁文化故事,流芳百世,今天我们来说说廉洁勤政的“循吏”朱阳的故事。

1.png

当走到秀山山麓雄伟的文庙宮墙面前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礼乐名邦”四个大字。书法端庄、圆润,浑然一体,是清朝乾隆时通海县令朱阳的手迹。

承清廉家风 获钦点翰林

朱阳,字桐野,号菁溪,清代漳平居仁里九鹏社暖洲营(今漳平南洋乡暖洲村)人。朱阳为官政简刑清、恤民爱士、克己奉公、廉政施道、救灾赈民。朱阳家风清廉,他从小接受家教,熟读四书五经和朱子理学,谨遵父诲,勤勉奋进。乾隆十七年(1752年),朱阳以二甲第八名的优秀成绩考中,经乾隆皇帝朱笔御批,朱阳被钦点入翰林院,成为一名庶吉士,在庶常馆学习。在清代点翰林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可谓光宗耀祖。

赈灾济民 重礼兴文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朱阳由武英殿纂修一职改官外放,被派往云南通海任知县。通海历史悠久,在云南的中部偏南,为滇中重镇,文化底蕴深厚。当朱阳千里迢迢来到通海时,发现这个地方虽然风光秀丽,却因自然灾害贫穷困苦。那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四月十九日、二十日,云南境内的玉溪一带发生了一次大地震,邻近的通海县也受到了严重波及,灾区大量房屋倒塌,百姓伤亡。知县朱阳一到任,便家巡户视,问民疾苦,竭尽全力组织赈灾济民。灾后,朝廷各级派到云南新兴、江川等地救灾、检查的官员往来不断,唯有通海由于朱阳治理有方、赈灾有力,境内社会秩序安定平稳。

朱阳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治理地方上,生活简朴,与百姓同甘共苦。他住的地方可谓家徒四壁,除了床头一堆文史旧书外,没有其他值钱的器物和好一点的生活家具、摆设。辛苦的工作,使朱阳皮肤上长了疮疣(俗称瘊子),给他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但是他治县理政一点都不松懈。朱阳为官政简刑清,在通海几乎没有用过鞭笞人的刑具,他恤民爱士,在当地弘扬重礼守法的社会风气。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通海、江川再度发生大地震,通海县的城郭、寺观、衙署、民房倒塌毁坏很多,压死了800余人。朝廷下旨地方赈恤灾民,通海知县朱阳又一次投入救灾重建的工作。通海文庙的照墙在这次地震中崩坏了,朱阳雇请工匠将文庙照墙修补好。通海城池的城垛、城楼都在地震中坍塌毁坏,朱阳向朝廷详细陈奏灾情并请求修补,后来又集资将城垛、城楼修建,恢复原貌,并且于四门处加筑月城、建照壁,亲笔为南门照墙题书“礼乐名邦”,四个字皆楷体大书,并用大石雕刻嵌入墙内。

捐俸支前 免民徭役

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缅之战爆发的第一年,朱阳由通海调任更加边远贫穷的宝宁县(乾隆元年置县,1913年改名广南县),他的儿子朱泗也和他一起到宝宁上任。

乾隆三十年,缅甸出兵侵入云南南部的景洪、临沧等地,新任云贵总督刘藻统兵出击。广南府传令向宝宁县征调劳役运送军需粮草等物资,朱阳深知民力维艰,百姓徭役之苦,不忍心将所有的劳役摊派给宝宁百姓。他把自己的俸禄积蓄全部拿出来,招募雇用驿所的挑夫们来完成运输军需的任务,免去了相当一部分贫穷农民的劳役。军队运输和征集军需的任务十分繁重,朱泗代替父亲朱阳组织挑夫等民力支前运输,每天都在通往前线军营的道路上来回奔波。支前运输任务完成后,宝宁知县朱阳泰然处之,没有只言片语,以致当地老百姓都不知道是知县朱阳捐俸帮他们完成了大部分的运输劳役。

朱阳在云南边地多年,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当地经济落后、百姓困苦,所以他宁愿捐出个人俸禄去雇工,也不抓夫派役,让百姓有了更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朱阳长期在云南艰苦的边地辛勤工作,生活清苦,积劳成疾,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朱阳在宝宁知县任上去世,留下了“清白有声传家、子孙勤政有为”的佳话,赢得世人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