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运行情况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1.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22年1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8.66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排名全市第7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亿元,同比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2.39亿元,同比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28.47亿元,同比增长5.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25.5:58.5;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1.7个百分点、3.5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4亿元,同比增长6.7%,排名全市第2位;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1.75亿元,同比下降4.2%;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874409万元,同比增长6.4%,增速排名全市第4位;贷款余额1253565万元,同比增长17.2%,增速排名全市第2位。 2.产业发展情况 一是农业经济稳步推进。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53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种植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增长9.6%、0.8%,畜牧业、林业分别下降2.3%、6.1%,渔业与去年同期持平。蔬菜产量34246.56万公斤,同比增长1.8%;家禽出栏154万只,同比增长10.5%。 二是工业经济平稳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增速排名全市第8位。卷烟及配套业、矿冶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下降36.8%、增长3.7%、35%;专用设备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复制主要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6%、8.1%、下降32.9%。铸铁件、粗钢、钢材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增长9.6%、0.6%、1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2%,利税总额6359万元,同比增长10.7%;利润总额实现2647万元,同比下降15%。 三是建筑业产值稳步增长。完成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40935.5万元,增长0.6%。 四是市场消费稳定恢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4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排名全市第2位。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 28.3亿元,同比增长21.9%;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4.5亿元,同比增长24.8%;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0.08万元,同比增长1.8%;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0.16万元,同比增长40.9%。 五是数字经济稳步推进。以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和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区建设为契机,聚焦我县重点产业,鼓励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努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制定《通海县加快数字化发展实施方案》,组建通海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重大应用系统部署、重大项目建设,对实施进度及质量进行跟踪分析与监督检查。明确部门职责分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强化数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关系。 3.纳规纳限情况 2022年拟纳规升规27户企业。目前在库“四上企业”218户法人企业、11户大个体,其中:工业84户,建筑业24户,批发业66户,零售业20户,住宿业7户(含4户大个体),餐饮业8户(含7户大个体),房地产业13户,规模以上服务业7户。1季度已成功纳入规模以上/限额以上企业5户,其中:工业2户(云南通海今世龙工贸有限公司,通海县鹏达轧辊铸造有限公司);批发业企业2户(云南盛鑫农产品有限公司、云南农垦蔬菜有限公司);住宿业企业1户(通海滇南汇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4.市场主体培育情况 2022年市下达我县市场主体培育目标任务为净增3452户。截至 2022年3月,全县实有市场主体30761户,比 2021 年底净增516户,完成全年净增目标任务13.1%。其中,企业3883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 12.6%,比 2021 年底净增52户;个体工商户26516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 86.2%,比 2021 年底净增46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62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 1.17%,比 2021 年底净增4户。全县新设市场主体902户,完成全年新设目标任务16.1%。其中,新登记企业121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774户,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7户。 5.财政运行情况 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175万元,同比增长1.2%,增速排名全市第4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3277万元,同比增长3%,增速排名全市第6位。 二、一季度投资运行情况 通海县3月完成投资7.4亿元,1-3月实际完成投资11.75亿元,同比下降4.21%,完成全年目标任务75.8亿元的15.5%。 三、重大项目推进情况 一季度集中开工项目入库和投资完成情况。通海县一季度集中开工项目11个,总投资10.1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27亿元,已通过项目综合管理一体化平台录入,并完成调度。其中,通海云钢管业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年产15万吨金属制品加工项目、通海县杞麓湖环湖截污工程片区化连通工程、通印·时光合著建设等5个项目已入库,1-4月预计完成投资0.98亿元;通海县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曲江流域通海县重点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2个项目计划5月入库,目前正在准备入库资料;云南海生型材工业有限公司技改年产10万吨热轧型钢制品项目等4个项目因前期手续不完善等原因不能按计划开工。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经济稳增长动力不足 受宏观经济下行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突出,经济深层次结构不尽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不优,二产占比小,三产带动与占比不匹配。农业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组织化还未破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进展慢;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正在起步,科技创新能力弱。 (二)完成市场主体培育目标压力大。全县市场主体总量不多,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106户、每千人拥有企业数13户,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市场主体“小弱散”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个体工商户占比高达86.2%,高于全市占比水平,企业仅占市场主体总数的12.6%,低于全市占比水平,且部分市场主体存在资金紧张,融资困难,人工成本高,订单少缺少业务等问题,企业增长乏力。 (三)财政支撑保障能力较弱 由于县域经济总量小、经济基础薄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小,重点工程开工不足,重点税源支撑不足,同时受经济下行、减税降费、能耗“双控”、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化解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欠拨上级专款以及“三保”压力巨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动力不足 一是项目支撑不足。通海县1-4月新入库项目仅19个,总投资18.60万元,年度计划投资8.98亿元,1-4月预计完成投资4.84亿元。1-4月在库项目合计45个(不含省返项目),总投资67.06亿元,剩余投资38.16亿元,其中:云秀花卉月季新品种研发中心建设等8个项目已完工不再产生有效投资。云南CY集团通海数控机床生产及铸造基地建设等4个项目停工。还能产生投资的项目只有33个,西南焊管有限公司年加工25万吨冷轧带钢技术改造等6个项目预计4月报完剩余投资。通海县游客集散中心建设项目、通海县城市智慧停车场建设项目等投资支撑较大的项目推进缓慢,进度滞后。目前全县梳理出2022年投资支撑项目91个,总投资347.3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6.54亿元,按增长9%目标任务(75亿元),支撑率达115.38%,按市县级目标任务120%以上的支撑,还有近5%的差距。其中:结转在库项目26个,总投资126.87亿元,年度年计划投资18.78亿元;计划新开工项目42个,总投资146.2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9.16亿元;储备转新开工项目23个,总投资74.1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59亿元。新开工项目投资支撑占比达65.55%,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如果新开工项目不能按计划开工或开工不能及时入库,将无法完成全年投资任务。二是项目前期工作滞后。由于前期工作滞后,新开工入库项目不足,库内存量持续减少。1.通石高速、县人民医院智能立体停车楼建设、正大集团果蔬产后化处理及精深加工中心、江川-通海-华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不理想,计划开工时间一再推迟,严重影响全年投资计划。2.通海县职业高级中学(玉溪烹饪学校)迁建、杞麓湖每年3亿专债申报、九龙公铁联运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不成熟,导致向上争取资金困难。3.前期工作经费使用进度滞后,去年下达我县的2021年市预算内前期工作经费1356万元和2020年市预算内前期工作经费剩余部分144万元,共涉及20个项目,总投资221亿元,资金计划已下达至各相关单位,并以书记县长派单的形式进行了工作安排,按照市预算内前期工作经费实行报账制的要求,目前只有6个项目准备齐全资料申请资金拨付217.8万元,且县财政局还未实际拨付,其他项目还未申请资金拨付。2021年安排的县预算内前期工作经费2000万元,实际拨付到位的只有30万元。三是项目要素保障不到位。1.土地要素制约明显。由于项目征地拆迁难度大,用地成本高,有效供地不足,或是因为缺少用地指标,成为影响投资增长重要因素。如:五金园区已无发展空间,一直未能启动新片区征地工作;云南省滇中五金建材交易物流中心建设项目缺少200亩耕地指标,导致二期工程难以推进;通海县文化“两馆一中心”建设项目,6亩土地还未完成审批手续。2.项目资金缺口大。由于县级财力不足,县级政府配套资金部分难以保障,上级下达的项目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到位,项目资金缺口较大。如:山城田湖轴线通道改扩建工程、通海县集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等。3.受杞麓湖问题通报影响,环保压力加大。如:云南玉溪钢铁集团振飞钢铁有限公司(云南穆光工贸有限公司)年产113万吨铁、100万吨普钢产能置换技术升级改造、(通海聚元工贸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特钢产能置换技术升级改造、江川-通海-华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都因环保手续能否办理存在不确定因素,导致项目未按计划推进。同时,专债项目申报成功率低,造成投资支撑减少。2022年拟申报专债的18个项目,通过国家两部委审核通过的只有通海县城市供排水一体化改造工程、通海县城市智慧停车建设项目、通海五金产业园区双创产业园建设项目3个项目。增补申报项目时,部门积极性不高,项目前期工作不成熟,增补申报的项目少。四是谋项目、争项目、推项目动力不足。乡镇(街道)、部门中还存在不愿谋项目,不愿争资金,实施项目积极性不高的情况。1.由于县级财力不足,县级政府配套资金部分难以保障,上级下达的项目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到位,各部门怕争资金,争取资金主动性不高,向上争取资金少,项目资金普遍存在较大缺口。2.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拨付不到位,各部门请第三方编制的可研、初设、环评等拿不到最终成果,无法推进前期工作,还要面对第三方编制单位追债。3.项目受要素制约而推进不力不但难以争取到各级帮助支持,反而可能还容易受到各种问责,实施的项目越多问责越多,不实施项目反而轻松,干部实施项目积极性备受打击。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提升农业可持续生产力。围绕建设“一县一业”示范县,加大临湖绿色有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抓好土地流转前后农业作物种植衔接,规范绿色发展蔬菜、花卉、畜牧等产业,打造万亩绿色优质烟叶生产基地。 (二)抓牢工业增长基础。围绕增加值率较高的博能燃气、旷达光伏发电、中广核风力发电等企业,做好帮扶扩产,力争做出更大贡献。不断强化企业帮扶措施,力促负增长企业的数量、降幅持续缩面,低速增长企业快速增长。全产业链进行强链补链延链,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三)推动建筑业发展。一是加大企业经营管理力度,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稳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和水平,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在设备更新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生产能力。三是加大建筑人才开发培养,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建成与现代建筑施工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四是拓宽融资渠道,着力解决工程款拖欠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多方面扶持建筑业企业发展。五是由主管部门牵头,重点研究“三角债”或“多角债”的问题,努力盘活企业流动资金。 (四)抓实三产稳增长。坚持一手抓内贸流通,一手抓对外贸易,继续帮助外贸企业做好通关、降成本、涉税纠纷化解等工作,着力解决好外贸进出口企业税票供应和退税问题,坚持“双轨迹”管理,促进出口业务回升,保障市场供需,激发消费活力,挖掘消费潜力。 (五)培优做强市场主体。建立重点企业、“四上”企业指导服务工作机制,建立达规达限企业库、重点培育企业库,精准分析、帮扶,新纳规纳限一批“四上”企业。切实开展民营企业梯次培育工作,鼓励企业顺应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多部门联动,挖掘规模适合、具有发展潜力且持续性好的企业,鼓励其积极纳规入统,补充完善空白行业,形成经济增长支撑点。 (六)全力以赴抓项目投资。一是压实目标任务不放松。实施红黑榜制度,每月通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红黑榜”,并将红黑榜情况运用于年度综合考评。充分发挥投资调度中心作用,县长、常务副县长每月召集相关部门开展投资调度,密切监测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督促行业主管部门落实目标任务。严格执行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工作制度,高位推进项目建设,项目责任部门每周向县级挂钩联系领导汇报重点项目推进情况不少于1次,县级挂钩联系领导每月不少于1次到所联系的重点项目现场研究解决项目困难问题,每月召集相关部门进行1次项目调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季度牵头召开一次重点项目推进会听取项目县级联系领导汇报,强化项目推进中的协调和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持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高压情况态势,紧盯全年目标任务决不放松。继续加强谋划2022年支撑项目,确保支撑率不低于120%。二是强化督查问。效实行跟踪问效制度,强化目标倒逼管理,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层层压实责任,确保落到实处。加大项目督查力度,组成督查专班,加强督查力量,构建大督查机制,排出督查时间表逐个项目开展监督检查,每月形成项目督查通报,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项目推进情况。坚持督查通报,对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和项目资金拨付情况开展有效督查,通报情况,反映问题,该表扬表扬,该批评批评,该问责问责,切实发挥督查效用。三是强化项目谋划争取。牢牢抓住国家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城市更新改造等政策机遇,紧扣投资导向和产业政策,加大力度谋划储备“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做好项目包装、策划,积极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盘子,争取更多上级资金补助和专项债券支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组织开展学习培训,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谋项目、争项目、推项目能力。领导干部积极到省、市相关部门汇报争取,帮助项目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和争取政策、资金等支持。搭建项目谋划包装专业化平台,配套一定的项目包装工作保障经费,聘请有资质、有实力、资源广的第三方机构帮助开展项目谋划包装、前期工作和向上争取。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以绩效促项目推进、促资金争取。四是抓实项目要素保障。坚持统筹联动,狠抓要素供给,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确保土地、资金、资源等要素优先向重大项目倾斜。用好用活土地政策,解决项目供地问题;全力保障项目前期工作经费,2022年县预算内前期工作经费2200万元尽快安排到位,用好用活2021年已下达的市预算内前期工作经费1444.8万元和2022年下达的224.9万元,按报账制尽快完成拨付,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加强上级资金争取,积极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省市预算内资金补助和专项债券;同时加大专项债券、中央省预算内投资项目督导,防止资金“趴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研究制定项目各类专项资金拨付计划,确保项目不因资金原因导致项目停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充分挖掘民间资本潜力;提升项目审批服务水平,全面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五是抓实项目推进。1.加快推进在建项目。紧盯26个结转项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进展缓慢项目逐项研究推进措施,倒排各阶段各节点进度,加大施工力量投入,全年完成投资15.22亿元以上。2.抓好新开工项目。紧盯新开工及新储备项目,实行台账管理,明确责任单位、目标任务,全面推动解决困难和问题,提高项目开工率。确保江川-通海-华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大集团果蔬产后化处理及精深加工中心项目等42个计划开工项目按计划开工,全年完成投资49.16亿元以上,力争储备转新开工项目23个全部开工,完成投资18.59亿元。3.加强42个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北部冷链物流园、整县分散式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前期项目,着力解决项目困难问题,力争年内提前开工部分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