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工作通报

勠力同心,奋楫笃行 ——2024年通海县经济加快增长


来源:通海县统计局 时间:2025-02-06 10:41 点击率:34打印】【关闭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通海极为不易的一年。面对后疫情时代经济下行、预期不足、需求下降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叠加等困难和问题,全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上下齐心、承压奋进、攻坚克难,经济发展呈现出先抑后扬、前稳后快的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重回正轨。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202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57215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10883万元,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442532万元,同比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303800万元,同比增长6.4%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1%21.5%63.4%,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52.183.92个百分点。

一、2024年全县经济主要运行特点

(一)GDP增速扭转去年负增长态势,实现较快增长

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6%,比去年加快7.4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0.7%,二季度增长8.5%,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7.8%

图片1.png

(二)农业形势稳中向好,蔬菜产量持续稳增长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3803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拉动GDP增长0.51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农业(种植业)产值376674万元,下降0.8%;林业产值2276万元,增长38.9%;畜牧业产值111739万元,下降4.1%;渔业总产值2695万元,增长21.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419万元,增长2%

从产品产量看,粮食产量2871公斤,增长0.9%;烤烟产量791公斤,增长1.7%;蔬菜产量91503公斤,增长1.5%;猪出栏91902头,下降2.1%;家禽出栏467万只,下降8.1%;肉蛋奶产量5753公斤,增长2%

(三)工业生产较快增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全县工业增加值363556万元,同比增长6.3%,占生产总值比重17.67%,拉动生产总值增长1.22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是18.44%,是全县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推进器”。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比1-11月份加快1.3个百分点。

图片2.png

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47.4%,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91.8%

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25.2%;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下降0.2%

分产业看,五大产业“三增两降”:卷烟及配套产业4户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矿冶业22户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7%;装备制造业54户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7%;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13户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信息产业1户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5%

(四服务业持续增长零售发展良好

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比去年同期加快6.8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92个百分点。其中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2.5%,拉动GDP增长1.22个百分点,为第三产业平稳恢复提供有力支撑。

111月份,全县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错月指标)实现营业收入18544万元,同比增长9%。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4.2%27%199.2%-8.3%

)消费市场降幅持续收窄,四季度消费市场回暖

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9143万元,同比下降12.8%,比1-11月份收窄0.7个百分点。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593万元,同比增长14.5%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完成消费品零售额252488万元,下降12.1%;乡村市场完成消费品零售额266655万元,下降13.6%。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181010万元,下降12.8%;商品零售338133万元,下降12.9%

图片3.png

有效投资保持高增长,民间投资展现新活力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6.4%,比1-11月加快1.9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增长81.4%,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6.8%

图片4.png

从构成看,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92.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0%

从三次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均快速增长,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74.6%,第二产业投资(全部为工业投资)增长60.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3.9%

(七)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

    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49元,增长4.5%。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978元,同比增长3.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56元,同比增长6.4%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经济增长后劲有待进一步夯实

一是重点行业效益减弱。今年来,受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全县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发展形势较为严峻,钢材及其延伸产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价格持续向下。全县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19.6%,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17.9%,生铁产量下降25.4%,粗钢产量下降17.5%,钢材产量下降29.3%,由拉动行业转变成下拉行业。二是新增企业拉动作用小。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7户,年内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242474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13.8%,拉动作用小。三是规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待改善。2024年以来,受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等因素影响,规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佳。1-12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08万元,同比下降69.8%

(二)消费市场恢复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受重点企业退库影响,限额以上零售业占比为5.7%,较2024年年初下降26.3个百分点。新入库企业体量较小,短期内难以弥补重点企业退库带来的影响。二是新兴消费对市场的冲击较大。随着消费形态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趋向于网络购物,对传统的店铺消费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本地消费的分流效应越来越明显。另外通海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大型商场少,部分人群选择去红塔区、昆明等地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零售及餐饮行业的流失。三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不足、欲望不强,其次,居民存款储蓄意识增强,对未来收入预期更加谨慎,减少不必要的升级性消费支出,消费意愿明显不足。

房地产业持续低迷

房地产业(K门类)增加值同比下降47.3%,下拉GDP0.16个百分点。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1.8%房地产开发投资负增长100%。受大环境影响,房地产市场低迷,地产企业投资立项意愿放缓,全县今年没有新建成房地产。

促进经济稳增长的建议

(一)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强链聚群加速新型工业化。

以园区为主阵地,推进产业聚集。加快推进园区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突出主导产业,加快重点产业延链补链拓链强链和绿色转型,着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尽快形成链主企业磁吸效应,吸引配套企业聚集发展。

整合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压延加工业高端化发展,紧紧围绕新产品、新技术发展方向,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加快五金机电、装备制造、彩印包装等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云南省先进制造基地。

加力发展新兴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瞄准新材料、新能源、生态环保和一二三产业融合,找准引领示范企业,推进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

(二)统筹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优化提升做强现代服务业。

激活开放型经济能量。全面融入中老、中越等物流大通道体系,推动与周边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格局。加快火车站货运场站开通,重点推动泛亚铁路东线通海物流中心建设,打造省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构建更加完善的物流枢纽网络。

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立足山城田湖和历史文化核心资源禀赋,推动文体旅、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沉浸式旅游示范区。结合农业基地发展一批集吃住行、游购娱、产学研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那达慕、火把节、泼水节等传统特色节庆基础上再开发一批新颖热点活动,打造文旅发展新引擎。

聚焦重大项目激发投资动力,加速有效投资扩量增效

坚持招落建一体推进,全周期抓实项目谋划建设。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更新、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基础设施补短板等重点领域,高质量谋划储备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已储备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继续推行五个一工作机制,高效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坚持改革创新双轮驱动,蓄势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是鼓励支持科技创新。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数字赋能,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完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培育壮大创新型经营主体。二是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严格落实支持政策和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用地、用能、用工等问题,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让民营企业在更多领域能发展、有作为。三是大力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种业创新攻关,抓好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

 

(撰稿人:    审核人:师本其   签发人:  琳  联系电话:0877-3029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