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男,汉族,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卫2003年创立了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引进日本萝卜(耐病总态)新品种在县内外推广了近30万亩,随着公司蔬菜、水果的收购加工出口业务规模的扩大,吸纳转移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5300多人,辐射带动农户35000户,逐步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2010年公司被认定为云南省重点龙头企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杨卫又给公司注入科技创新的活力,取得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明专利1项,2013年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被评为玉溪市优强民营企业和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15年公司选育的萝卜新品种“秀山萝卜1号”获得云南省种子管理站品种鉴定证书,被玉溪市科技局确认为科学技术成果。2018年被认定为蔬菜出口百强企业。2018年公司出口的娃娃菜被认定为云南省十大名菜第二名。 杨卫2003年3月荣获“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2015年12月被认定为云南省科技特派员。 杨卫不仅事业有成,而且还积极投身家乡公益事业,几年来先后资助贫困户4000元,捐资助学10000元,捐资修路100000元。 作为云南蔬菜类农产品出口的开拓者、见证者,杨卫的公司目前拥有国内外固定客户30多户,产品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今后,计划加大欧美、非洲、阿联酋等新兴国际市场开发力度,让今后公司的“高原1号”等品牌打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此前国家到地方一系列民营企业座谈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规划布局,我认为这是给民企新一轮发展又创造了条件。” 刚从全省“10大名品”评选中荣获“10大名菜”之一称号荣誉归来的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卫,一种借此机会将公司做大做强的信心表现了出来。 “公司目前仍像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一样遇到国际市场环境影响,原因虽是多方面,但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自己把控国际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所致。” 让我信心满满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等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很受鼓舞。 落实到地方上,玉溪市、通海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十分重视,不仅在原来的民企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上加大力度,还针对扩大农产品外销等方面制定了多种发展措施。 定位“菜地守望者” “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时候能记事起家里吃的菜就是家里种的,读初中时,就知道通海纳家营、杨广等乡镇开始迅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也许是受他们的影响,自己初中毕业就加入了种菜、卖菜蓬勃发展的个体私营发展大军。” 据其介绍,1989年他从通海县第二中学毕业后,没有选择学业升造,而是选择了学做生意。1年后的1990年,他只身到丽江市一家食品公司打工。 用他的话说,在5年至6年的时间里,凭着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在这家食品加工企业里学到食品加工等多种技术。 一直想自己创业的杨卫离开这家企业,回到家乡通海,从事种菜务农职业。他认为,食品加工出好产品,必须有好原料,而好原料来自选种、种植、施肥、管理等“第一车间”。 杨卫坦率地表示,自己当年种好菜,当好“第一车间主任”,成为“菜地守望者”的定位没错。 1997年,从“第一车间”学好种菜的杨卫开始“第二车间”的规划与布局,当地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一提起杨卫,都称杨卫今后肯定会成为“名人”。 对于建“第二车间”,投入资金建深加工工厂、购设备等,是他看到当地蔬菜资源丰富,但多数菜农是靠卖菜赚钱,如果进行深加工,投入技术,将萝卜、大蒜等加工成酱菜等产品销售,不仅能促进通海蔬菜产业发展,还能解决部分菜农卖菜难的问题。 基于这种考虑,杨卫从2001年开始,在通海县曲陀关绿色食品基地上加大了科技创新的工作力度,建起了深加工工厂。2003年,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在此基础上,杨卫还在通海率先提出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四改一引”发展模式。 所谓“四改一引”,即改种(品种)、改种(种植)等和引进先进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先进品种等,从2001年起此模式一经推广,便受到了当地菜农以及临近县市多个乡镇菜农的欢迎。 杨卫自豪地介绍,在通海形成的萝卜产业“四改一引”的创优增效科技新措施和引进以耐病总态为主的23个新品种在县内外推广种植模式,促进了通海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因此在2003年1月受到县农业局及产业办表彰,同时,在2006年5月获得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杨卫说,截至目前,公司已发展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副产品出口导向型企业,辐射带动通海及石屏、峨山等邻县近20000户和20000余亩萝卜加工销售,户均萝卜增加收入超过2000元,种植大户超过1万元。 由于带领农户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2007年被认定为玉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年被认定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18年又被评定为全省“10大名菜”之一。 “小人参”漂洋过海销国外 从2000年开始,杨卫走上一边探索、一边发展外贸出口之路,在省商务厅等部门支持下,白萝卜丝等加工出口农产品就销到了泰国等地。 杨卫一直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认为自己通过勤劳拼搏才使公司逐渐成长为今天90%以上产品出口外销的企业,“当然,这离不开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杨卫说。 通海县委、县政府相关人士表示,通海县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改革举措,为民营经济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指出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光明前景,使广大民营企业家备受鼓舞,信心倍增。 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称,正是从国家到地方不断加大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像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一样的民营企业,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艰苦创业、百折不挠、坚守实业、聚焦主业,用实干改写了个人和企业的命运,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崛起与繁荣。 从外销产品尝到“甜头”的杨卫,自2001年以来,不断完善企业种植基地、产品加工措施,按农产品出口标准规划与布局,在农产品出口方面闯出了一条加强质量体系建设、外销与国际市场接轨和带动菜农共同受益的发展之路。 白萝卜在我国民间有“小人参”的美誉,其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杨卫表示,正因如此,公司出口的脱水白箩卜加工产品等备受东亚、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青睐。 如今,面对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不能光靠蔬菜体量取胜,在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和云南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机遇同时,公司必须对农产品进行提档升级。 “要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公司正引进日韩先进制作技术和工艺,推出日韩式生态泡菜农副产品,这也是未来主推的产品。”杨卫说。 作为云南蔬菜类农产品出口的开拓者、见证者,杨卫的公司目前拥有国内外固定客户30多户,产品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今后,计划加大欧美、非洲、阿联酋等新兴国际市场开发力度,让今后公司的“高原1号”等品牌打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云南经济日报记者 张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