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位于云南中部,是省内人口较早定居、自然环境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境内自新石器时期以来,代不乏人,各代遗存都有发现。 现在的通海由原通海、河西两县于1956年合并而成。通海三代时为町国,汉置町县,蜀汉属兴古郡,汉代通海土著称其地为阿僰,又称阿赤或尼郎。 通海在元代以前就已形成滇南政治文化中心,明·天启《滇志》所述的“汉 町县址,在通海县北,即守御所城。(南诏)蒙氏置都督府,(大理国)段氏置节度使,改秀山郡,又为通海郡,元立宣慰司总管府,俱此地。”元代先于此立南路总管府,后改临安路治。 至元二十年又在河西治北三十里的曲陀关立元帅府,驻军扼守。明代虽将临安府治迁徙建水,仍旧在军事要冲通海设御(所),屯军河西境,驻军人数超过设卫的建水。清代虽军事重镇南移,但通海作为交通枢纽之地位未变,延续唐或以前就形成的“通海城路”一直应用到清末民初。直到现代铁路、公路形成前,这里仍然是昆明向南通往东南亚的必经之地。 从出土文物看,东汉时通海坝子就是鱼米之乡。到元代马可波罗称这里“以畜牧耕种为活,自有其语言,妇女腿臂带金银圈,价甚贵,男子亦然,其价较女子所带者更贵。 从元代开始有了美化生活的木、石精雕细刻作品传世。刻于元代署名阿喇帖木耳建造的石纸库,及今存于大兴福寺的石羊代表了元代工匠的石雕水平。现存明代寺庙及民居里众多的木石建筑物与雕饰代表了明代的石木工艺水平。 具有宋元明清遗迹和建筑的秀山,河西大兴福寺,碧山观音阁、六街海金寺、兴义飞来寺、杨广灵宝寺、大新慈济寺等庙宇中,遗存了不少通海作为历史文化名地的文化艺术内涵。清末民初,通海的木雕艺术到高应美师徒手上达到巅峰。至今留存于几大胜景区的寺庙宫观和民间200余座祠堂家庙(仅河西在民国二十七年就有137所之多),是通海历史文化灿烂的标志,从散点透视出通海历史文化的辉煌。 世代传承下来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树名木、古文物、名胜古迹,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戏剧、曲艺、音乐、舞蹈、诗词书画、高台地会活动,可以看出通海历史的悠久,文化丰厚的积淀。 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造就出无数杰出人物。据新编《通海县志》统计,明清两代通海河西就出过文武进士37人,文武举贡600余人。今还有不少进士、解元、经魁、文魁、武魁、亚元、选元之匾保存民间,他们也是通海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