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通海县经济承压前行


来源:通海县统计局 时间:2024-02-08 16:37 点击率:131打印】【关闭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海县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克服诸多不确定因素和系列挑战,找准发力方向,抓紧抓实重点难点,统筹做好稳经济、谋发展,着力推行高质量发展,部分经济指标降幅持续收窄。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2023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059036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下降0.8%降幅比前三季度(-1.6%)收窄0.8个百分点。增速比全国(5.2%6个百分点,比全省(4.4%5.2个百分点,比全市(3.5%4.3个百分点,居全市第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21398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518952元,下降3.9%,第三产业增加值1218686元,下降0.4%。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6%25.2%59.2%。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54-1.05-0.28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全县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2%,二季度下降7.2%,三季度下降1.4%,四季度增长1.6%从环比看,四季度生产总值比三季度增长5.2%

一、2023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一)农业生产平稳增长,蔬菜产量再创新高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023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5%,比全省(4.3%0.8个百分点,比全市(3.6%0.1个百分点,居全市第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拉动GDP增长0.54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农业(种植业)产值379649万元,增长10.8%,其中,蔬菜产值297346万元,增长12.5%;畜牧业产值116529万元,下降14.7%;林业产值1638万元,下降4.8%;渔业总产值2210万元,下降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211万元,增长4%

从主要产品看,粮食产量2844万公斤,下降0.5%;蔬菜产量90192万公斤,比上年增加1180万公斤,增长1.3%;生猪出栏93870头,下降5.6%;家禽出栏508万只,下降10.4%;肉蛋奶产量5641万公斤,下降7.6%

(二)工业生产增速回落,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增长较快

全县工业增加值455828万元,同比下降0.8%,较前三季度(1.5%)回落2.3个百分点,增速比全市(4.2%)低5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七。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比全国(4.6%7.5个百分点,比全省(5.2%8.1个百分点,比全市(4.2%7.1个百分点,居全市第六。增速较前三季度(0.7%)回落3.6百分点。

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速与上年持平,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电力、热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2%

重点行业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80.1%、金属制品业增加值增长13.3%黑色金属冶炼和延加工业增加值下降21.9%、天然气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19.2%

从产品产量看,钢结构、钢材、石灰石、生铁产量分别增长1.6%-25.4%-6.9%2.7%

服务业四季度恢复增长,重点行业支撑有力

    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四季度当季同比增长6.2%,四季度比三季度环比增长10.5%。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31.3%;居民服务业、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24.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增长20.7%;住宿餐饮业增长15.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8.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8.6%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8%,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52.7%;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37.7%

(三)消费市场恢复动力不足,发展不及预期

  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5578万元,同比下降19.6%,比全国(7.2%)低26.8个百分点,比全省(6.7%)低26.3个百分点,比全市(0%)低19.6个百分点,居全市

第九。降幅较前三季度(-8.8%)扩大10.8个百分点。

图片1.png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完成消费品零售额289663万元,下降18.8%;乡村完成消费品零售额305915万元,下降20.2%。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207661万元,下降19.5%;商品零售387917万元,下降19.6%

)固定资产投资呈下降态势,第一、第三产业投资降幅持续收窄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52.4%,比全国(3%)低55.4个百分点,比全省(-10.6)低41.8个百分点,比全市(-18.3%)低34.1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九。降幅较前三季度(-54.3%)收窄1.9个百分点。

图片2.png

从构成看,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下降49%,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7.6%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2.4%,比前三季度(-26.7%)收窄14.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全部为工业投资)下降4.1%,比前三季度(7.6%)回落1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下降61%,比前三季度(-64%)收窄3个百分点。

)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金融市场运行稳健

县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75919万元,同比增长19.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45253万元,增长11.0%

全县地方财政支出累计完成191435万元,同比下降-12.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155504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81.2%同比增长0.5%

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046231万元,同比增长5.8%,其中住户存款1778351万元,增长7.6%。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368360万元,同比增长8.7%。存贷比66.9%,比上年同期上升1.8个百分点。

(七)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

    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11元,增长4.4%。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277元,同比增长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78元,同比增长7%

二、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生产增速放缓,持续增长后劲不足一是市场效益差,全县8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停产11户、负增长53户,其中规模较大的日昇工贸停产,穆光工贸、恒坤、南方等行业龙头企业亏本经营,负拉动规上工业增速。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全县规上工业中钢铁行业比重过大,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3.3%,该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1.9%。受煤炭供应紧缺、原料价格高涨影响,四季度控亏减产,亏损企业较多,规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28户,停产3户,负增长22户。三是企业产能下滑,燃气产值大幅下降。2023年全县燃气产值3.18亿元,同比下降23.9%,其中穆光公司全年燃气产值2.58亿元,同比下降28%。四是全县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小,附加值低、税收贡献少、拉动经济增长乏力。

消费市场复苏势头较弱一是批发业发展困难,全县批发业商品销售额148.19亿元,同比下降17%,负拉动GDP2.28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91.89亿元,同比下降28.8%。全县限上批发业企业中有80%是外贸进出口企业,今年受世界经济波动,外贸总体收缩,企业受税务稽查、经侦、长期疫情封关等因素影响,出口额波动较大,出口成本增加,再加之前几年外贸一直保持较高增长,基数较高,今年以来全县批发业销售额增速持续下降。全县69户限上批发企业停业(注销)16户,累计销售额为0元,该16户企业2022年完成销售额17.21亿元,全年累计负增长企业43户。二是零售业持续下滑。全县零售业商品销售额61.08亿元,下降15%,负拉动GDP0.78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3.42亿元,同比下降80%20234户较大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累计销售额为0元,该4户企业2022年全年销售额13.39亿元,这部分数据较大影响了今年零售业的增速。三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房地产企业投资意愿和消费者购房意愿下降,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3.07万平方米、下降46.7%,房地产工资总额下降12.8%。房地产从业人员大量减少,工资增速下滑。

(三)固定资产投资推动缓慢一是重点行业投资下滑明显,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77.6%目前在库在建的通海秀麓·融城北园和永佳·蓝湖湾项目几乎处于停工状态;二是重大项目支撑不足,年内新增项目中无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重大项目,50个有效在库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1亿的有13个,其中超过10亿的仅3个项目;三是项目推动缓慢,要素保障不够,项目征地拆迁难度大,用地成本高,有效供地不足财政收支矛盾越发突出,部分项目资金难以按时足额拨付,项目前期经费保障不到位,影响了争资金抓项目的积极性,加上杞麓湖保护治理压力大,土地、节能、环评、林地、水保等项目审批手续办理过程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导致项目不能按计划推进

三、做好经济工作的建议

(一)聚焦链式发展,大抓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提升

一是促进工业集群发展,着力提升绿色钢铁、新材料、

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培育打造链主企业,示范带动上下游企业成长,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二是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强化技术装备升级和现代科技支撑,加快现代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引领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三是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发挥中老铁路、泛亚铁路东线经济带重要节点优势,抢抓RCEP发展机遇,以玉溪被列入《云南省农产品出口业务指引(试行)》试点为契机,培育一批规范高效外贸企业,重塑行业竞争力。四是加快文旅消费破局,积极谋划城市文脉轴线更新提升项目,发展一批农文旅融合项目,深入挖掘通海特色文化产业、特色美食产业,举办“迎花街”、那达慕、火把节、泼水节等特色节庆活动。

    (二)聚焦改革创新,持续释放发展动能和新质生产力

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数字赋能、数字运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决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和省、市各项惠企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力和创新活力。

(三)聚焦项目建设,推动投资活力提升和质效双增

     一是激发消费潜能,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激发民间投资。二是汇聚合力抓招商引资,精准开展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以链招商、园区招商,积极引导企业利用外资,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争取实际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三是真抓实干加快建设项目,用好用活重大项目推进协调工作机制,着力破解投资项目瓶颈,健全要素保障部门联动机制,全力整合资源优势,确保重大项目落地。

 

(撰稿人:  梁芮莹  审核人:师本其  签发人:

联系电话:0877-3029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