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前三季度通海县经济持续向好


来源:通海县统计局 时间:2024-11-20 09:26 点击率:2打印】【关闭


前三季度,通海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以赴攻难关、解困境、防风险、促发展,积极因素不断积累,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向好态势。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96385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比上半年(4.5%)提高1.6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7435万元,同比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414370万元,同比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984580万元,同比增长5.9%。分季度看,全县地区地区生产总值一季度增长0.7%,二季度增长8.5%,三季度增长9.1%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3%26%61.7%,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332.093.67个百分点。

一、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农业生产平稳,肉类产量增速扭负为正

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479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拉动GDP增长0.33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农业(种植业)产值241307万元,增长2.7%;林业产值149万元,增长47.1%;牧业产值96228万元,增长2%;渔业总产值472万元,增长1.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638万元,增长1.4%

种植业平稳增长。前三季度,蔬菜产值增长2.3%,油料产值增长6.3%,水果产值增长30.5%,花卉产值增长17.7%

畜牧业实现正增长。前三季度,肉蛋奶产量4458万公斤,增长2.8%。其中,肉类产量增长3.2%,比上半年(-1.2%)提高4.4个百分点;禽蛋产量增长2.6%,奶类产量增长2.5%

(二)工业生产保持增长,金属制品业增长较快

前三季度,全县工业增加值351486万元,增长4.7%,占GDP比重22.02%,拉动GDP增长1.34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比1-8月份回落1.4个百分点

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下降52.9%;制造业下降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2.1%

分经济类型看:集体企业增加值下降8.7%,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5.6%,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24.7%,其他经济类型增加值下降5.5%

分行业看(按占比从高到低):金属制品业增长29.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22.7%,天然气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60.5%,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增长1.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20.9%

    分产品看:钢结构83.08万吨,增长240.5%;多色印刷品1590000对开色令,增长50%;钢材120.54万吨,下降24.5%;石灰石110.95万吨,下降50.2%

(三)服务业持续恢复,批发业保持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9%,比上半年(3.1%)提高2.8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67个百分点,远超上年同期(负拉动1.59个百分点)水平。其中批发业增加值增长18%,拉动GDP增长1.92个百分点,是贡献率最大的行业。

18月份,全县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错月指标)实现营业收入11662.7万元,同比下降0.98%。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3.9%12.4%4.3%-12.7%

)市场销售降幅持续收窄,9月消费市场回暖

前三季度,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550万元,同比下降19.8%,比1-8月份收窄1.7个百分点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完成消费品零售额185083万元,下降19.1%,降幅较1-8月收窄1.7个百分点;乡村市场完成消费品零售额195467万元,下降20.5%,降幅较1-8月收窄1.66个百分点。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132687万元,下降19.7%;商品零售247863万元,下降19.8%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民间投资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61.7%,增幅较1-8月提升6.2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33.8%,同比增长67.2%;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48.6%,同比增长79.3%

从构成看,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75.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0%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91.4%,第二产业投资(全部为工业投资)增长40.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3%

(六)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金融市场运行稳健

前三季度,全县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55387万元,同比增长15.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9336万元,增长3.9%

全县地方财政支出累计完成148158万元,同比增长5.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117508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79.3%同比增长5.6%

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191173万元,同比增长6.1%,其中住户存款1909440万元,增长7.9%。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371557万元,同比下降0.5%。存贷比62.6%,比上年同期下降4.2个百分点。

(七)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

    前三季度,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87元,增长4.9%。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73元,同比增长4.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57元,同比增长6.5%

二、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生产制约因素叠加

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可比价增速较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一是生态压力和农业生产发展矛盾日益突出。随着通海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湖泊保护治理,水源保护区的建设,杞麓湖流域禁养、限养工作和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要求的推进,全县种植养殖发展空间受限,增长逐步放缓,特别是蔬菜产业涉及面源污染,播种面积压缩,产品产量方面增长空间不足。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可用于建设高端设施农业的一般耕地(园地)零碎化,难以满足经营主体用地需求。

(二)工业经济增长压力显现

前三季度,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增速较上半年回落2.4个百分点,较1-8月回落1.8个分点。

图片1.png

一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抗风险能力不足。9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停产12户、负增长48户,其中规上涉钢企业受市场需求减弱影响停产达7户。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行业集中度高,全县规上工业中钢铁行业比重过大,钢铁产品仍是以普钢、带钢、高速线材为主,升级改造压力较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缺少实力雄厚、知名度高的大型企业和龙头企业。除五金机电、彩印包装和食品加工三个传统产业外,其他产业布局较为零散,产业基础薄弱。三是全县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小,附加值低、税收贡献少、拉动经济增长乏力。

(三)消费市场恢复能力依然偏弱

一是消费品市场体量小。全县商贸企业体量不大、档次不高、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依然突出。涉及4户较大的规上零售业企业占限上零售业的83%,该4户企业今年退规,销售额为0。在库的22户限上零售企业体量较小,很多企业是刚刚达到入限门槛,缺乏大规模有品牌的龙头企业支撑。二是新兴消费对市场的冲击较大。随着消费形态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趋向于网络购物,对传统的店铺消费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本地消费的分流效应越来越明显。另外通海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大型商场少,部分人群选择去红塔区、昆明等地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零售及餐饮行业的流失。三是消费动力需进一步增大。由于受近年来疫情转段,收入下降影响,虽然居民收入有所回升,但消费行为趋于保守,主要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非刚性消费需求下降,储蓄意愿居高不下。

房地产业持续低迷

前三季度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66.5%,房地产业工资下降3.9%,房地产业(K门类)增加值下降46.6%,下拉GDP0.17个百分点。受大环境影响,房地产市场低迷,地产企业投资立项意愿放缓,全县目前没有新建成房地产,房地产从业人员大量减少,工资增速下滑,前三季度全县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00%

(五)其他服务业走低,负拉动经济增长

前三季度,其他服务业增加值下降1.9%,下拉GDP0.38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下降2.2%。一是占比较高的教育、卫生、公共管理和社会保障为主的非营利性服务业为工资刚性指标,编制核定人员和工资总额较为稳定,拉动经济增长空间较小。二是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少、行业发展不均衡规上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相比,纳统企业数量明显偏少,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全县服务业整体发展现状。

促进经济稳增长的建议

(一)优化农业结构,推广绿色生产模式。一是挖掘释放产业发展潜能,推动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做强“菜、花、畜、烟、果”五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行生态循环农业,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农业生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是优化农业结构,推广绿色生产模式。增加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比例,采用循环农业理念,开展种植基地中可用于养殖的地块、面积摸排,稳步实施“种养结合”立体式生产,利用畜禽粪便等废弃物作为肥料,减少化肥使用量。

(二)力促工业提质增效,强化高质量发展一是以链式思维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发展,加快推进五金机电、彩印包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有色稀贵金属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氢能及储能等未来产业二是以玉溪钢铁集团振飞钢铁公司产能转换项目为抓手,以打造云南金属制品第一县为目标,建成500万吨金属制品加工基地和金属表处理省级示范基地以发展光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及电力配套产业为重点,实现新能源及电力装备制造业对地方经济的强有力支撑。三是发挥园区主阵地作用,加快构建以冶金和金属制品制造、稀贵金属及新材料制造为主,装备制造生物制造、彩印包装业为辅的两主三辅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增长。一是积极培育主体,增强发展后劲。加强工信、市场监管、统计等部门联动,及时跟踪消费品市场及企业变化情况,对达到限额标准的企业,及时纳统入库。加大对发展潜力较好的企业的政策扶持,全力优化市场结构,多管齐下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不断壮大消费市场。积极推进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尽快形成持续有效的新型消费热点,形成多点拉动、多元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落实消费政策,加强消费支持。持续关注重点商贸企业经营动态,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企业发展信心。鼓励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各类促销活动,促进消费多元化,提升体验性、休闲性和娱乐性,激发消费热情。落实推广以旧换新政策,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如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绿色家电等,引导和支持商贸企业经营服务向农村拓展,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乡村市场成为消费品市场的重要增长点。三是挖掘本地优势,持续推广文旅消费活动,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吸引人、留住人,推动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不断促进居民消费提质升级。同时,持续推进稳岗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拓宽增收渠道,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整体消费能力,夯实消费增长基础。

 


(撰稿人:    审核人:师本其   签发人:  

联系电话:0877-3029073